新華社報道中國民用航空局2014年2月12日向中國石化頒發了1號生物航煤技術標準規定項目批準書,這標志著國產1號生物航煤正式獲得適航批準,并可投入商業使用。中國由此躋身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生物航煤自主研發生產技術的國家之一。
生物航煤是以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生產的航空煤油,與傳統石油基航空煤油相比,具有很好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中國成為繼美國、法國、芬蘭之后第4個擁有生物航空燃料自主研發生產技術的國家。難怪有人驚呼,地溝油上天了。
早些年新華社曾報道,中國客機首用生物燃料試飛成功。那次試飛中混合的生物燃料,來自麻風樹結出的小桐子果實,這種果實的油脂含量達到40%以上,超過花生的含油量。這種樹適合種植在山坡荒地,不擠占耕地,而且綠化荒山,增加農民收入。
我國有8億畝荒山,具有廣泛的推廣種植空間,目前中石油已經在云南、四川、江西等地種植了120萬畝麻風樹,計劃2014年建成可年供6萬噸航空煤油的工業能力。這為我們綜合考量解決生物質燃料與人爭糧,與農爭地問題提供了可資借鑒的道路。
據《大眾日報》載,5.6公斤青貯玉米稈秸的儲量相當于1公斤玉米的能量(干秸稈的能量微乎其微)。山東省每年使用2000萬噸秸稈青貯飼料可節約飼料糧360萬噸,相當于全省一年玉米產量的20%,用這些糧食可養1200萬頭豬,或者7.2億只雞。
如果全省8000萬噸秸稈能夠全部青貯,可節約飼料1440萬噸糧食,相當于全省玉米產量的80%。還有一個例子,甘肅苜蓿草種植達915萬畝,大多分布在山地和坡地、鹽堿地,種草養畜,實現了不與糧爭地,不與人爭糧的糧食安全目標。
聯想重慶已在巴西屯田種糧,并且已經運回糧食,2012年以來國內大量進口大米、玉米、大豆等糧食品種,充分運用國際糧價較低的檔口,補充或調劑余缺品種,雖有所反應,但是也不失為一種解決糧食安全的明智之舉,適度進口無礙大局。
國內雖說沒有突破18億畝耕地(據國土資源部統計2013年全國耕地保有量18.2億畝),其實占補平衡的很大部分是補得丘陵山坡薄地,占好補孬,占多補少,根本不能生產糧食。因此說耕地和水資源是制約糧食安全的剛性因素,不可逆轉。
在國內外能源短缺,污染嚴重的大的內外部環境下,在糧食耕地減少和水資源短缺,糧食始終處于緊平衡的狀態下,替代玉米、大豆發展生物燃料,發展餐飲廢棄物、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可再生能源,宜草則草,宜糧則糧,“藏糧于草”,多管齊下,劃分全國主體區功能,是有效解決國內糧食問題的好的選擇,是利國、利農、利企業的大好事。
國際上就解決糧食問題探討過很多的辦法,譬如發展替代糧食的果實類食物,國內也有類似的做法,如大力提倡發展以油茶為主的木本糧油產業,充分利用食物多樣性的特點,積極發展蕎麥、燕麥、馬鈴薯、高梁、谷子等雜糧和其他碳水化合物食物,發展南方油茶樹、北方花椒樹、核桃樹等木本油料,牡丹籽榨油,有計劃發展玉米油產業,作為人們常規食用植物油的補充或替代。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宜糧則糧,宜草則草,宜工則工,解決誰種糧、能種糧、會種糧的問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象我們這樣一個13億多人的大國,期望用替代糧食和食用油料的食物和油脂裹腹,是不現實的,只能是有益的補充。但圍繞發展生態農業,綜合利用荒山荒地,走一條替代玉米、大豆發展生物燃料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路子,大有可為,節約糧食和飼料的潛力巨大,并要當作一個產業來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目前,國家高度重視并開發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僅山東省財政自2006年開始,每年安排1200萬元專項資金實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在這種情形下,涉農部門應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增加農民收入、節約糧食資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發展木本食用油料,大力推廣地溝油、餐飲廢棄物、麻風樹制作航空生物燃料,積極參與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善于依靠科技力量,發展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推進農業產業化。
發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再生能源和替代玉米生物質燃料,要本著以可持續方式加速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發展,要重視改造、利用、適應自然的發展要求,重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社會能接受、環境友好型的發展要求,還要重視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特別是農民的利益。
既要開發再生能源,發展替代玉米、食用油的生物質能源,節約糧食,又要保護生態環境,突出發展生態農業,發揮糧食主體功能區的功用,正確處理人與土地、人與資源、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等關系。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糧食局直屬分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