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兒一詞來源舊社會京戲圈里。意思泛指京劇演員唱念做打的技巧、要領或是方法。例如一個演員沒有很好地完成某項技巧動作,或者沒有唱好,就是說他“范兒不對”,或者沒有掌握好“范兒”。做某項技巧動作及演唱前的準備狀態,叫做“起范兒”。如果對演技掌握不牢、臨場猶豫、造成差錯、也叫“恍范兒”。隨著時間的推移,“范兒”逐漸演變成北京的一句方言土語,意思就是有"勁頭"、"派頭",或是在某種著時間的風格中特別不錯的意思,有點相近于“氣質”、“有情調”。現在人們所說的的“范兒”也有風格的意思,用來形容明星的風格、個人品位或者穿著打扮等.
“民國范兒是”陳丹青先生最近的一篇的訪談錄。推崇者紛眾,按網友“朱衣點頭”的話來說,“陳先生的敢說和會說,本朱是親身領教過的”。“那些推薦陳文者,往往是欣賞其觀察的角度和思考的方式,還有他話語的棱角以及略爆的那點料,至于確切與否,很多人就忽略不計了”。“雜志上清清楚楚寫著,“范兒”是一種精神氣兒,“民國范兒”連著的是“一種一種趣味,一種風尚,一種美學。”問題是,這種精神氣兒,這種趣味、風尚、美學,到底是如何的呢?美的丑的好的壞的?值得向往企慕的還是應該唾棄批判?陳文及相關專欄說的似乎都是前者,可是真實的民國么?單從幾張相片和幾個人言談舉止能不能代表整個民國?于此,我們還得好好想一想”
對于“朱衣點頭”對“民國范兒”的觀點,我著實有認同之感。陳丹青的祖父陳砥中是黃埔軍校學員,曾在國民黨軍隊擔任要職,解放前夕隨部隊從海島轉香港赴臺。其父陳兆熾是五七年被打成右派。對于出身這樣家庭的人物,上過山,下過鄉,1982年移居美國紐約,在父輩的言傳身教下,耳聞目睹的當然是“民國那些有“范兒”的人和事”了。正如“朱衣點頭”所講的,“這種精神氣兒,這種趣味、風尚、美學,到底是如何的呢?美的丑的好的壞的?值得向往企慕的還是應該唾棄批判?陳文及相關專欄說的似乎都是前者”。“甚么人說甚么話,甚么鳥兒鳴么語”。對于像陳丹青這樣的人來說,只講“民國范兒”,而不議“民國槽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在俯合陳丹青“民國范兒”的粉絲中,有學者,有名流有賢達,有貴胄,更有奮世疾俗的“奮青”。他們大多數沒有經歷過“民國時期”,所宣染那些“民國范兒”大都是從“傳宗接代”、“故字紙堆”、“民國遺風”、“民間軼事”中尋覓出來的,沒有任何研究價值,有的只是“借古諷今”,發“思古之幽情“罷了。他們當中有借“研究歷史”晃子,兜售“民國破爛”者;有唱“民國月亮比今日圓”曲調,抨擊毛澤東“獨裁”者;有兜售“民國之民主”,助推“西方普世價值“者。他們之所以對“民國范兒”如此推崇,如此癡情,如此為之大聲疾呼,其目的無非是“乾坤再轉”,民國復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