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奸似忠,大偽似真,歪理邪說總喜歡披著正義和真理的光環妖言惑眾,鳳凰網2009年3月發表的《還原真實紅色娘子軍,存在僅500天,殘部被迫嫁國民黨》一文,便是經典案例。
文章開篇寫道:1931年,一支由百名女子組成的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特務連,曾多次隨同瓊崖紅軍主力參與反國民黨“圍剿”的戰斗,威震一時,被當時民眾稱為“紅色娘子軍”,毛澤東、周恩來曾高度評價紅色娘子軍為“世界革命的典范”。然而在反動勢力的瘋狂反撲下,成立僅五百多天的女子特務連最后被迫解散。這百余名巾幗英雄在一年多時間里遭遇了哪些腥風血雨?解散后各自的狀況如何?
從開篇看,該文似乎在褒獎紅色娘子軍,但真實意圖未必如此。
首先,從標題《還原真實紅色娘子軍,存在僅500天,殘部被迫嫁國民黨》看,“存在僅500天”中的“僅”字,暗示紅色娘子軍存在時間很短,不值得大書特書。不過,就1931年的革命形勢而言,當時國民黨如日中天,反共氣焰異常囂張,共產黨不僅勢單力薄,在全國民眾中的影響力十分有限,而且很不成熟,因此,一個僅100多人的革命隊伍,能在白色恐怖的殘酷環境中生存500多天,實屬不易。可見,將標題中的“僅”字改為“高達、長達”較為客觀。
另外,“殘部”一詞用語失當,因為“殘部”指“吃敗仗的幸存部隊”,暗含貶義,因此我們常說“國民黨殘部、日軍殘部、德軍殘部”。可見,用“殘部”指代失利后的紅色娘子軍暗含譏諷、不合時宜,用“余部”代替“殘部”較為妥當。
其次,從內容看,“被迫嫁國民黨”的說法也是胡說八道。一是嫁給國民黨的僅是個別人。因為根據文中“幾位被抓的女子特務連干部從監獄中回來時年紀已大,她們回來時已經25歲、26歲了,家里人都逼著她們嫁人”的說法,嫁給國民黨的充其量僅有“幾位”,無法與“最后走出母瑞山的只有幾十人 ”中的“幾十人”相提并論,因此,文中用“幾位”女隊員的歸宿代替“幾十人”的歸宿,實屬居心叵測的誤導,體現了作者幸災樂禍的陰暗心態。
從該文提供的材料看,解散后的紅色娘子軍成員,“女子特務連的首任連長龐瓊花出獄后嫁了人,丈夫是個文化人”、“馮增敏出獄后不久,嫁給一位紅軍士兵”,至于到底是誰嫁給國民黨則語焉不詳,而根據央視《重訪》節目提供的材料看,“原女子特務連三排排長黃墩英嫁給了一個國民黨區長”、“出獄后的女子特務連指導員王時香被迫嫁給了一個國民黨民團隊長 ”,僅有2人能被確認嫁給國民黨。
二是“被迫嫁給國民黨”的說法不合情理。該文引述海南省瓊海市陽江鎮文化站站長龐啟江的話說:“你能嫁給誰呢,嫁給共產黨員的話無疑就暴露了身份,國民黨馬上就會來抓人。根據當地的風俗,農民等一般的家庭不可能會答應娶這個歲數的姑娘,她們沒有任何選擇,當時有可能的就是國民黨、團兵這些有勢力的人愿意娶她們”。
如此說法,初聽合情合理,仔細分析卻是漏洞百出,因為“國民黨、團兵這些有勢力的人”的通常會迎娶年輕貌美的姑娘,誰肯娶那些“當過紅軍坐過牢”的老姑娘?她們人老色衰不說,僅一個“共匪”身份,就很容易影響國民黨人士的前途,誰肯做這樣的傻事?可見,雖然黃墩英和王時香嫁給國民黨屬實,但未必是“被迫”,很可能另有原因,如指腹為婚、自由戀愛等,即便有壓力,也絕不像文章渲染的那樣悲催和可憐,這樣看來,龐啟江很可能在“奉旨講話”。
總之,該文表面上在“正面”解讀紅色娘子軍,字里行間卻暗含嘲諷和丑化,體現出作者和鳳凰網對紅色娘子軍極端仇視。
其實,紅色娘子軍是黨領導婦女武裝的偉大實踐,對于推動瓊崖蘇區的婦女解放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紅色娘子軍戰天斗地、視死如歸的婦女形象,對影響當代女性,為中國社會增添正能量有現實意義,這就是某些媒體刻意丑化紅色娘子軍的重要原因。該部隊在1932年被國民黨重兵圍剿,說明“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不顧日軍侵華的殘酷現實,置國家安危于不顧,仍在頑固推行“假抗日真反共”的內戰政策,這正是國民黨失去民心的重要原因。
至于連長馮增敏在文革期間的悲慘遭遇,恰好印證了文革時期斗爭的復雜性和殘酷性,因為“1958年她受到毛澤東的親自接見,毛澤東還贈送給她一支全自動步槍”,按理講,既然文革是毛澤東發起的,被毛澤東接見的馮增敏應該受到保護,為何會出現根據“邏輯推理”定罪的荒唐事?她的遭遇說明文革時有人“打著紅旗反紅旗”,即打著擁護毛澤東的旗號,迫害擁護毛澤東的革命群眾,這跟某些地區的領導干部借助黨的權力,大肆破壞群眾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活動的做法十分相似。(2014-1-3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