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以及其他問題的思考
網絡上的毛左:暴躁的皮皮發表了對現實中國教育的批評:覺得不能培養高尚的人格之類。我覺得未免胡說:我很懷疑人格、美德能通過世俗教育來培養,因為華盛頓說過:美德一部分來自于天生,一部分來自于宗教,世俗的教育對大多數普通人不存在這樣培養美德的能力。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網絡上一個著名的論點:道德、哲學是很難在考試中考核的。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明清儒家的科舉和東漢的舉薦,在明清科舉中所依據的標準就是對儒家哲學和道德的掌握程度,而在搞出24孝的東漢靠著貴族對候選人各種‘德行’的鼓吹。倒是符合教育和選拔人格完整的人的。結果呢?‘舉孝廉父別居、舉秀才不知書’形成了士族門閥、最后漢帝國的毀滅就是這個思路的結果。所以這是無法操作的胡思亂想!
首先我們的思考必須建立幾個基本的落腳點:
1. 選拔人才必須是考試制度為主,這樣才能公平公正公開。別的制度只能為輔。那么既然選擇了考試制度的優點,也就要同時接受考試制度的缺點:教育體制的應試化傾向。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2. 道德、哲學是很難在考試中考核的。
所以只能換一個思路:用平民路線的法家商鞅曾經說過:力量產生美德【德生于力】。我覺得起碼現在的世界上有足夠的道德家文人,實干家在文人那里就很少很少。而且光顧著評論的文人往往沒有起碼的是非判斷力‘文無第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之類的就是他們沒有是非思想誤區的典型表述。-------實干家是必須有對錯標準的,做的通就是基本正確,做不通就要深刻的檢討和探索了【勝而不驕,術明也,敗而不怨,知其所失】。而工廠中工程師的對錯就更直接:工程師的思路,70%可以在2個小時內檢驗出來是否正確,25%可以在半年中檢驗出來。所以他們必然被環境訓練成有是非標準的正常思維習慣,而且實際工作、試驗的實施必然是他們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并給他們較強的行動能力。---------在這種時間段內他們成為有行動力的實干家,有是非標準,能深入實際,這就是一個優秀人格的人!!!。
要按‘力量產生美德’‘知識就是力量’這個思路操作就比較容易看出現在的教育的正確之處:各種知識的灌輸給了學生承擔工作、改造世界的力量,學習知識的艱辛過程培養了學生基本的勤奮。并且消耗了他們青春期過剩的精力,使他們不被一些邪惡的東西所吸引。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教育不算最差的。
現在主要的問題是
A: 學生思想受反動的自由化影響,無法判斷是非!
B:學生的體質不夠強健:按照KGB培養人員的思路:健康的體質對堅毅的人格,有效的行動力、樂觀的態度等等都是很有作用的。
這也很好解決:
A:首先要打擊自由化異端、無政府主義異端,中國近代一直是‘開明專制’為主流的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防止亡國滅種的努力為‘主旋律’。那種吹噓‘相信自由化天上就會掉餡餅、要是掉不下餡餅來是老天的問題,不是自由化的錯’的自由化思維純粹是瞎扯淡。------對-學生不僅要把這個道理給他們說清楚,而且要有比較醒目的獎勵樹立正氣:給德智體較好的學生以醒目的標示:校服上鮮艷的肩章,隊列中是突出、醒目的位置,要從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B:這更好解決,在高考考試的時候把體育課加到200~300分的權重【相對于語文的100分】,考試非常容易量化的3000米跑和步兵隊列動作。長跑能賦予孩子堅毅的精神,隊列能教會孩子起碼的紀律和協作。
這樣的孩子樸實剛健,能識大體,有責任心,一定能更有力的踏平人生坎坷。
因為毛左的局限性,而且最近比較浮躁:皮皮的好些論據都是錯誤的:
英法殖民結果的區別是因為
1.英國土改使用的是‘羊吃人’的做法,造成了大量一無所有的貧民---構成了英國殖民全球的主力。相反法國始終是救濟平民,最后土改時候是‘分田地’,這造成了很多安土重遷的小農民,給工業化和殖民事業帶來了麻煩【沒有移民和工業人口】。
2. 另外作為島國的英國專注于海軍,對歐洲大陸不過采用平衡外交,這有利于集中精力殖民。法國就必須一面對陸地用兵一面海洋爭霸殖民,心分二用,再加上海軍一直打不過英國所以殖民搞得不好,
3.建立強大的陸軍必須有較好的國民福利【這樣民族才能團結】,阻礙了法國實現血腥的早期資本主義工業化,使得更多的法國資本投資于金融。這和他們的教育制度關系不大。
說實在的:以后德國的普遍義務強制教育更加嚴厲、刻板,英國的文官制度也是要考試的,近代德國、英國也不缺乏人才和勇氣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