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學
第一節 什么是哲學
哲學的定義:哲學是對世界的最基本的認識。
每個人都有一個腦袋。每個人的腦袋都有一個功能,這個功能叫做“主觀能動地反映外部世界”。什么是反映?向上級打大報告小報告都是反映——反映情況。在哲學中,“反映”這個詞的含義不是這樣。在哲學中“反映”這個詞是指一物再現他物。鏡子再現美人,水面再現荷花,這才是哲學的反映。鏡子再現美人,既不丑一分,也不美一分。美人的臉上有一個顆痣,鏡子中的美人的臉上也有一顆痣。這叫被動反映。如果我不在乎美人臉上有沒有痣,去相親的時候,一眼看見姑娘面如桃花,含情脈脈,就極有可能聊了半天,竟沒有看見姑娘臉上還有一顆痣。這叫主動反映。和姑娘告別后,姑娘甜甜的笑容,親親話語,在我的腦海里反復呈現。于是,我想到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要一起走進婚姻的殿堂。一想到我們要走進婚姻的殿堂,曾經看到過的婚禮場面,便在我腦海里浮現,只是,婚禮的主角不再是別人,而是我和我心愛的姑娘。這就是主觀能動反映。主觀能動不僅有主動的意思,還有重組的意思。主觀能動有兩個特征,一個是選擇性,另一個是重組性。人的大腦對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主觀能動的反映。
因為人的大腦對外部世界的反映有選擇性,所以,人的大腦對外部世界的反映總是撇開一些,保留一些,而這就是抽象。有先哲說了,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把無數片樹葉的不同撇開,抽出相同的特征,給它們取個名字叫“樹葉”,這就是樹葉的抽象。在樹葉的抽象中,所有的樹葉都是相同的,都是樹葉。
把所有蘋果的不同撇開,給它們取個名字叫“蘋果”;把所有水果的不同撇開,給它們取個名字叫“果”;把所有食物的不同撇開,給它們取個名字叫“食物”……當有人把抽象進行到他知道的一切并進行研究時,他就走進了哲學的領域。
人對食物的認識,是對所有可食之物的基本認識。人對世界的最高抽象的認識,是對世界的基本認識。對世界的基本認識,就是哲學。反過來,哲學是對世界的基本的認識。
把“對世界的基本的認識”表述為“世界觀”,表述為“對世界的總的根本看法”,似乎也沒有什么不可以,但我認為定義為“對世界的基本的認識”恰當些。
為了強調哲學的基本性,在哲學的定義中加一個“最”字,哲學的定義就成為“對世界的最基本的認識”。
第二節 哲學的第一個問題和第一個組成部分
本體論的定義:本體論是對世界的本原的認識。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一群原始人打死了一頭猛犸象。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比武松打虎還精彩。原始人象武松一樣,在猛犸象死了以后,還毫不留情地攻擊猛犸象,直到他們每一個人都認為猛犸象真的死了,才睜著驚恐的眼睛,癱坐或癱倒在地上。也不知過了多久,有一個人覺得餓了,一說,大家都覺得餓了。于是,這群原始人有的生火找柴,有的割開猛犸象取肉,很快,熊熊的火堆上就飄出濃濃的肉香味。原始人每人分得一塊烤熟了的象肉。開始大家狼吞虎咽,后來開始細嚼慢咽。大家一邊品味著第一次吃到的象肉,一邊向還是像大土堆一樣的猛犸象望去。吃著看著,大家的心里都油然升起豪邁的感覺。終于有一個人歡呼起來:“啊!我們偉大!”于是,大家都歡呼起來。后來,天下雨了,越下越大,原始人跑進了山洞。這是一場很大很大的雨,一直下個不停。天黑了,原始人不僅聽到了雨聲,還聽到了山洪激流的聲音。黑夜過去了,雨也停了。當原始人迎著黎明的曙光跑到他們昨天激戰的地方時,他們發現猛犸象不見了。年輕人喊到:“誰搬走了我們的猛犸象?”年老的人說:“洪水沖走了我們的猛犸象。”
“洪水從哪里來?”
“天上下雨,地下就起了洪水。”
“天上為什么要下雨?誰在天上下雨?”
昨天還在歡呼自己偉大的原始人,今天發現天上還有一個更強大的力量。雨過天晴,天空格外明朗。原始人抬頭望著天,想:“這天上到底有什么?”看是看不見的,想是想不出來的。原始人只有屈服了。人心都往好處想。原始人想:“這個看不見的存在既然能夠害我們,也一定能夠保護我們。”于是,這群原始人向天跪下,頂禮膜拜。萬物都要一個名字,才好稱呼。這群原始人有尊敬老人的習慣,便給天上這個看不見的存在取了一個名字:“天老爺”。“天老爺,老天爺,保佑我們吧。”
人因為有智慧,所以,在很多時候都表現得很強大,心想事成。一次次成功使人產生了自己無所不能的想象,這個想象使人超越自己的能力定目標,結果失敗就來了。失敗的原因是很多的。有些失敗的原因當時找得到,有些失敗的原因當時找不到。人心都往好處想。燒幾柱香就能換來心想事成,沒災沒病,豈不是很好。就是徹底的無神論者,情滿之時,利用鬼神之說來抒發抒發感情,也是一種心理宣泄。“此去泉臺招舊部,十萬旌旗斬閻羅。”(陳毅)
此去泉臺喝口水,回來等君再白頭。
人的主觀能動反映有重組性,這個重組性我們通常稱作想象力。憑著想象力,人類有了一個神,就會有很多神,最后組成一個神的世界。當神的世界一形成,人原有的世界便一分為二,一個是包括人在內的物的世界,另一個是包括人的魂在內的神的世界,靈的世界,神靈世界。沒有無源之水,沒有無本之木。照著萬物皆有本原的思路想下去,什么是整個世界的本原的問題就出現了。在這個問題出現以前,神靈世界已經出現了。因此,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的問題,自然而然地演化為先有人還是先有神,先有物還是先有靈,先有物質還是先有精神。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這個本原是怎樣,構成哲學的第一個問題,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構成哲學的第一個組成部分——本體論。
第三節 哲學的第二個問題和第二個組成部分
認識論的定義:認識論是對人的大腦能否正確反映物質世界的認識。
當兩幅一模一樣的畫出現在收藏家面前的時候,收藏家就知道,這兩幅畫要么兩幅都是贗品,要么有一幅是真品,另一幅是贗品。就像沒有兩幅一模一樣的真品畫一樣,精神和物質也必然有一個是摹本。不是精神摹了物質,就是物質摹了精神。什么是原本,什么是摹本,這是本體論的問題。摹本是怎樣摹的原本,能不能正確地摹下原本,則是哲學的第二個問題。對哲學的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是認識論。認識論是哲學的第二個組成部分。
第四節 哲學的第三個問題和第三個組成部分
方法論的定義:方法論是人對正確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的認識。
復制他人的作品是抄襲,復制大自然是藝術。人的活動都是由人的大腦支配的。人的大腦要支配人的活動,首先要對外部世界有個認識。在唯物主義者看來,人的外部世界歸根到底是物質世界,而這就是說人首先要認識物質世界。人做事有個方法問題,人認識也有個方法問題。人認識物質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這是哲學的第三個問題。對哲學的第三個問題的回答,構成哲學的第三個組成部分。
第五節 哲學的終結
知道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怎樣;知道了怎樣認識世界,能不能認識世界;還知道了認識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接下來的事就是離開哲學,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第二章 哲學的意義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有一個很老很老的老前輩,叫神農。我們的這個神農老前輩在經歷了一次或若干次生病吃草病痊愈后,得出了一個結論:吃草能治病。在這個結論中,“草”是所有植物的最高抽象,“病”是所有不舒服的最高抽象,“吃”和“治”把“草”和“病”聯起來
,“ 吃草能治病”就成了一個很高的抽象。有了這個很高的抽象,我們的這個神農老前輩就開始嘗百草。接下來,我們的老祖先們一輩一輩地積累什么草治什么病的知識。我們的神農老前輩在得出“ 吃草能治病”這個結論以前,應該不會閑得無聊,要去嘗百草。如果是因為閑得無聊去嘗百草,那就是把百草嘗完了,也會與病聯系不起來。
我們的語言的細胞是詞,一個詞可以有多個含義。比如,“花”這個詞既可以是開的花,畫的花,也可以是眼睛花。哲學用詞必須確定含義。確定了含義的詞叫“概念”。
哲學的概念是最抽象的概念,哲學的結論是最抽象的結論。結論的意義是可以指導實踐,最抽象的結論的意義是可以指導所有實踐。雖然知道“鬼不能害人”離治病救人還有很長的距離,但是,知道了“鬼不能害人”就為治病避開了一個很錯誤的方向。古今中外,因為請人驅鬼耽誤了治病的例子,這里是不用例舉的。不過,因為既沒有抽象的人,也沒有抽象的事,所以,如果只有哲學知識沒有其他知識,哲學知識除了可以傳授他人外,就只有一個用處,那就是在和茶友一起喝茶時,可以填充喝兩口茶之間的間隙。
只知道“長江滾滾向東流”而沒有航船知識,是把宜賓船開不到上海的,不知道“長江滾滾向東流”,也有可能在宜賓合江門上了船,北望白塔,南望黑塔,過了岷江或金江就上岸,萬里征程慢慢走,走到上海,腳都要走腫。
有船不坐,真是可惜。
第三章 辯證唯物主義的定義
辯證唯物主義的定義:辯證唯物主義是認為變化著的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的哲學觀點。
論述辯證唯物主義是本文的內容。一篇文章的內容不能放在其中一章中。所以,這一章的內容,就只有一個定義。
對于這個定義,還是有一點需要解釋,這就是定義中的“變化著的物質”。在已有的辯證唯物主義論述中,都是說“運動的物質”。而對這一提法中的“運動”,又解釋為“一切變化和過程”(《現代漢語詞典》)。我認為,與其把“運動”解釋為“變化”,不如就用“變化”一詞。
第四章 辯證唯物主義的前提
辯證唯物主義有兩個前提。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前提是有活著的人。辯證唯物主義對這個前提是不證明的。如果有人認為辯證唯物主義應該證明這個前提,就請在自己的大腿上擰一下,用力。
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二個前提是人能知道。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二前提也是不證明的。如果有人認為辯證唯物主義的這個前提需要證明,也就請在自己的大腿上擰一下——只需要一下,就知道了。
第五章 辯證唯物主義本體論
第一節 存在
存在的定義:存在是人知道的。
心理學家巴莆洛夫說,人有兩個信號系統。自然界給出的信號是第一信號,代表自然界給出的信號的語言文字等,是第二信號。山上的狼來了,是第一信號;有人喊“狼來了”,這個“狼來了”是第二信號?;钪娜擞幸粋€共同點,即能知道。首先,活著的人知道自己還活著。然后,活著的人看到的,聽到的,摸到的,聞到的,感覺到的,想到的,等等等等,全知道。要把人知道的全部用一個詞來表示,這個詞就是“存在”。
“存在”這個詞作為動詞,是“存在著”,即還沒有消失的意思。“存在”這個詞作為名詞,作為辯證唯物主義本體論的第一個概念,它的含義是“人知道的”。
存在這個概念是最空洞的概念。就因為它空洞,所以它裝得下所有概念,是最抽象的概念。因為“存在”太抽象了,我們掌握了它與什么都沒有掌握一樣,所以,我們得往下面走走。
第二節 物質和精神
物質的定義:物質是自有的存在。
精神的定義:精神是再有的存在。
要知道,就要有被知道。沒有被知道,就沒有知道。當人類的老祖先,第一批人第一次看見眼前的山——比如說,就是我們宜賓的翠屏山,他們就知道了翠屏山。翠屏山是在人類出現以前就有了的。原始人看見了翠屏山之后,在他們的大腦中就有了翠屏山的映像。翠屏山雖然在人類出現以前就有了,但在人類出現以前,它無所謂存在不存在。在人類出現以后,人類看見了翠屏山,知道了翠屏山,翠屏山才成為有了人以后的一個存在。人類看見了翠屏山后,大腦里有了一個翠屏山的映像,這個映像是人知道的。人的大腦中的翠屏山,也是一個存在。翠屏山和翠屏山在人腦中的映像都是存在,它們有區別嗎?明顯有。翠屏山是本來就有的,翠屏山在人腦中的映像,是人看到翠屏山以后才有的。我們可以說,翠屏山是自有的,翠屏山在人腦中的映像是再有的。翠屏山和翠屏山在人腦中的映像都是存在,前者是自有的存在,后者是再有的存在。存在有了兩種,一種是自有的,另一種是再有的。我們把自有的存在叫做物質,把再有的存在叫做精神。顯然,物質是本原,具有第一性,精神是對物質的反映,只有第二性。
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一個結論: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是人的大腦對物質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普天之下,普天之上,不管有多少不同的山,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自有的。普天之下,普天之上,只要是自有的存在,都是物質。
在已有的辯證唯物主義著作中,都是用的列寧的物質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這個定義在意思是對的,在表述的就不那么好了。
第三節 實體和虛空
實體的定義:實體是有獨立性的物質。
虛空的定義:虛空是有待認識的物質。
空間的定義:空間是人在認識中把物質抽去后的精神存在。
在物質世界,有兩種不同的存在,一種是實打實的存在,另一種是虛無縹緲的存在。山水魚蟲,人馬花鳥,這些是實打實的存在,過去的天空,現在的太空,是虛無縹緲的存在。在實打實的存在中,每個存在都有一個特征,即有獨立性。有獨立性的意思,是此物不是它物。我不是我的夫人,翠屏山不是真武山。既具有自有性,又有獨立性的物質,需要一個概念來表示,這個概念就是實體。實體是有獨立性的物質。
在人類還沒有弄清氣體是怎么回事的時候,地球的大氣層對古人來說,是一個空——天空。當人類弄清氣體是怎么回事了,大氣層就不再是空了。氣體也是實體?,F在,太空是空。太空以后會不會成為不空,現在好像還無法證明。無法證明,就是還沒有認識。除去大小星球的太空,一方面是還需要認識的,另一方面也是自有的,因此,太空是有待認識的物質。因為當我們說“太空”的時候,“太空”是包含星球的,所以,我們一個另外用一個詞來稱呼沒有星球的太空部分。我除開星球的太空稱作虛空。虛空是有待認識的物質。
物質世界由實體和虛空組成。
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是實體,而實體是有邊的。實體沒有邊,又何來獨立性。因為實體是有邊的,人們自然會想到,物質世界有沒有邊。物質只有一個屬性,即自有的。物質沒有獨立性。因此物質世界是沒有邊的。馬兒要在地上跑,馬鞍子要放在馬背上。有邊就有邊內和邊外。如果我們為物質世界設定一個邊,那邊外又是什么呢?如果邊外依然是自有的,那邊內和邊外又有什么區別呢?如果沒有區別,這個邊又有什么意義呢?
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二個結論:物質世界是無限的。
今天的天文學認識到宇宙若干光年,明天天文學有了進步,也不過是在已知的若干光年上加上新知的若干光年。
在已有的辯證唯物主義論述中,這個結論表述為“空間是無限的”。已有的這個表述是錯誤的。空間是對物質的抽象,這個抽象只存在于人的大腦中。我的住房內是屬于我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不僅有空氣,還有我喜歡的桌子板凳。當我自由自在地在我的房間里說“我的房間是我的自由空間”的時候,我不僅把我房間里的桌子板凳空氣抽掉了,連我自己也被抽掉了。什么都沒有的“我的空間”只存在于我的大腦中,什么都沒有的“我們的空間”只存在于我們的大腦中。沒有物質的空間是精神存在。在物質世界沒有抽象的空間??臻g是人在認識中把物質抽去后的精神存在。
在已有的辯證唯物主義論述中,空間是和時間連在一起的。這一節只討論空間,后面將討論時間,結論都一樣。否定了空間和時間在物質世界中的存在,就沒有必要再討論“空間和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空間和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這個命題是錯誤的。
第四節 關系
作用的定義:作用是一個實體使另一個實體產生了變化。
關系的定義:關系是實體間的作用。
實體是有獨立性的物質。實體的獨立性不是絕對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有蜻蜓站上頭。”小荷就是沒有蜻蜓站上頭,小荷也連著根連著泥連著水。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體的獨立性是相對的,實體間存在普遍的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三個結論:實體的獨立性是相對的,實體間存在普遍的關系。
蜻蜓站在小荷上,小荷只是搖了搖。如果掉在小荷上的是一只吃小荷的蟲子,小荷就要遭殃了。很明顯,蜻蜓和小蟲與小荷的關系是不同的。同意明顯的是,兩種不同的關系,是由兩種不同的昆蟲的食性不同決定的。
辯證唯物主義的第四個結論:實體決定關系。
還好,還沒有看見過沒有聽見過有吃荷花的蟲子。
什么蟲子鉆什么木頭。蟲子不鉆木頭,怎么知道蟲子有鉆木頭的屬性。蟲子鉆木頭的屬性,是在蟲子與木頭的鉆與被鉆的關系中表現出來的,也是蟲子與木頭的鉆與被鉆的關系中實現的。反過來也是一樣。木頭不被蟲子鉆,又怎么知道木頭還沒有蟲子的牙齒硬。
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五個結論:實體的屬性是在關系中實現的,表現的。
妻子不耍小脾氣,丈夫的大度就得不到表現;丈夫的大度沒有表現出來,丈夫就沒有依據說自己有大度這種優良品質。
看見了我愛的人對我眉目傳情,我才知道我愛的人也愛我。知道了我愛的人也愛我,我才能去與我愛的人建立起相親相愛的愛情關系。我愛的人并不愛我,就算我有能耐強迫與之結婚,我們也不會有真正的愛情。
第五節 變化的原因
母雞能把雞蛋變成小雞,人也能把雞蛋變成小雞。母雞不能把石頭變成小雞,人也不能把石頭變成小雞。不過,如果人能夠把石頭變成小雞,一定愿意把變小雞的雞蛋拿去做雞蛋糕。
雞蛋要變成小雞,首先要有內在的能變成小雞的因素,然后要有外在的能使它變成小雞的因素。
辯證唯物主義的第六個結論:決定實體變化的第一因素是內因。
辯證唯物主義的這個結論在毛澤東的著作中,表述為“內因是決定因素”。毛澤東的這個表述是欠妥的。在雞蛋有了變小雞的內在因素后
,有沒有適宜的溫度,就成為雞蛋能不能變成小雞的決定因素。外因也是決定因素,只不過是第二決定因素。
第六節 對立統一
對立統一的定義:對立統一是對立面共存。
每個實體作為此實體而不是它實體,在它的內部,必然有使它成為此實體而非它實體的因素。這個因素,就是實體的肯定因素。每個實體要因為自身的原因變化為它實體,在它的內部,就必然有對此實體有否定作用的因素。這個因素,就是實體的否定因素。在每個實體的內部,如果沒有肯定因素,它就不能成為這個實體,如果沒有否定因素,它就不能變化成它實體。實體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是對立的,但又共存在同一實體中,這就是對立統一。
第七節 對立面轉化
實體是對立面的統一,實體的變化絕對的,實體的對立面轉化,也就是絕對的了。
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七個結論 :實體的對立面轉化是絕對的。
對立面要轉化,就必須有一個雙方的力量此消彼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雙方的力量發生著變化,但實體還是原來的實體。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只有量變,沒有質變。當否定因素達到某個量時,否定因素能夠否定肯定因素,否定因素一下子就否定了肯定因素,實體就產生了質變。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對立面的轉化,首先是一個量變的過程,當量變達到質變點——即度的時候,產生質變。質變是一個飛躍。
辯證唯物主義的第八個結論:量變引起質變。
小雞是對雞蛋的否定,臭蛋也是對雞蛋的否定。實體的對立統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由此而產生的對立面轉化,實體的變化,也是多樣的。
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九個結論:實體的對立統一是多重的,由此而產生的對立面轉化,實體的變化,是多樣的。
實體變化的內因是確定的,實體變化的外因是不確定的。因為實體變化的內因是確定的,所以,實體的變化具有必然性,雞蛋就是要變小雞;因為實體變化的外因是不確定的,所以,實體的變化具有偶然性,雞蛋變小雞要碰上適宜的溫度。只要自然界野雞的生存條件沒有被人類徹底鏟除,就總有一些野雞蛋要變成野雞;只要人類還想吃家雞,就總有一些家雞蛋要變成家雞。
辯證唯物主義的第十個結論:必然通過偶然開辟道路。
人人都希望有好運氣。只是,一個人如果即沒有人品,又沒有能力,上是懸崖峭壁,下有明礁暗石,就是幸運之船相距不遠,又怎么靠得
攏來。
第八節 永恒的變化
時間的定義:時間是人在認識中把實體的變化抽去后的精神存在。
春天要到來,冬天也要到來。冬天過后,又是春天。從我們剛剛變成人的老祖先起,人類就看到了變化。隨著科學的進步,后人總要看到前人沒有看到的變化。變化有沒有開始,會不會結束?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變化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變化如果有開始,就必須有物質以外的存在來使物質的變化開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沒有這樣的存在。同樣的道理,如果認為物質的變化會結束,就要或者證明有物質以外的存在來使物質的變化結束,或者證明物質的變化自己會結束。到面前為止,還沒有人能證明物質曾經不變化和會停止變化。
辯證唯物主義的第十一個結論:物質的變化是永恒的,沒有開始,沒有結束。
實體變化是一個過程。把實體變化的過程的內容抽掉,剩下的空殼就是時間。把兩個以上的實體的變化過程的空殼加以比較,就是時間的長短。把某個實體的某個過程的空殼作為標準,就是標準時間。有了標準時間,就可以度量其它實體的變化過程的長短。在物質世界中,只有實體的變化過程,沒有實體的變化過程的空殼。時間是人在認識中把實體的變化抽去后的精神存在。
第九節 關于否定的否定
我不認為在實體的變化中,有否定的否定規律。
如果我們要認為,在實體的變化中有否定的否定規律,我們就得承認,在我們看來,實體的變化有兩種,一種是否定,另一種是否定的否定。如果我們認為實體的變化有兩種,我們就得說出,把實體的變化分為兩種的依據是什么。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馬克思主義者意識到,認為有否定的否定規律,就是把實體(就算是物質)的變化分成了兩種。更沒有馬克思主義者說出了把實體的變化分為兩種的依據。
既然我們不能說出把實體的變化分為兩種的依據,我們就不能把實體的變化分成兩種。既然我們不能把實體的變化分成兩種,我們就不能說在實體的變化中,有否定的否定規律。
(本體論完,認識論待續)
第四節 關系與屬性
作用的定義:作用是一個實體使另一個實體產生了變化。
關系的定義:關系是實體間的作用。
屬性的定義:屬性是實體對實體的能作用和能被作用。
實體是有獨立性的物質。實體的獨立性不是絕對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有蜻蜓站上頭。”小荷就是沒有蜻蜓站上頭,小荷也連著根連著泥連著水。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體的獨立性是相對的,實體間存在普遍的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三個結論:實體的獨立性是相對的,實體間存在普遍的關系。
蜻蜓站在小荷上,小荷只是搖了搖。如果掉在小荷上的是一只吃小荷的蟲子,小荷就要遭殃了。很明顯,蜻蜓和小蟲與小荷的關系是不同的。同意明顯的是,兩種不同的關系,是由兩種不同的昆蟲的食性不同決定的。
辯證唯物主義的第四個結論:實體決定關系。
還好,還沒有看見過沒有聽見過有吃荷花的蟲子。
什么蟲子鉆什么木頭。蟲子不鉆木頭,怎么知道蟲子有鉆木頭的屬性。蟲子鉆木頭的屬性,是在蟲子與木頭的鉆與被鉆的關系中表現出來的,也是蟲子與木頭的鉆與被鉆的關系中實現的。反過來也是一樣。木頭不被蟲子鉆,又怎么知道木頭還沒有蟲子的牙齒硬。
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五個結論:實體的屬性是在關系中實現的,表現的。
妻子不耍小脾氣,丈夫的大度就得不到表現;丈夫的大度沒有表現出來,丈夫就沒有依據說自己有大度這種優良品質。
看見了我愛的人對我眉目傳情,我才知道我愛的人也愛我。知道了我愛的人也愛我,我才能去與我愛的人建立起相親相愛的愛情關系。我愛的人并不愛我,就算我有能耐強迫與之結婚,我們也不會有真正的愛情。
(這篇論文是在2009年底開始著手的。這部分稿是在2010年7月完成的。因為是未完成稿,所以,將來的完成稿會有所不同。希望馬克思主義者對這段論文提出批評,以期馬克思主義的這個基本觀點完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