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北京市教委公布了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引起了社會的熱議。改革方案中:中考——語文卷總分值由120分增加至150分,英語卷總分值由120分減至100分;高考——語文學科分值將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語學科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這一改革措施,顯然是為了彰顯我們的母語——中文漢語,同時也降一降恐怕已有過頭趨勢的英語熱。無獨有偶,不久前央視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突然熱氣騰騰地成了一檔頗受歡迎的綜藝節目。不過最早見到的同類電視節目,好像是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此類節目,據說明年還要退出“第二季”。雖然這個“季”字的用法,好像不是漢語的傳統。但不管怎樣,各地的漢字聽寫比賽就此熱火朝天起來,尤其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學校,成為一時的時髦。由此發揮出來的“正能量”,也是為了使中國的象形方塊字以及由此構成的漢語詞匯再次走向輝煌。
說來也很慚愧,常常自詡中文漢語功底很好,但一看《漢字英雄》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自忖若上臺去與參賽的孩子們較量,一定會輸得很慘。因為現在用電腦多了,且不說那些從古書中找出來的“非常用”的陌生面孔,就是一些常常掛在嘴邊的熟人熟臉,提筆忘字也是常有的事——大概的模樣記得,但真要一筆一劃地去寫卻也犯難。更有這樣的怪事,自己明明寫對了,但看著看著,卻越看越不像。還有令人汗顏的是,有些字和詞在書上常見,但就沒有用心去查一查讀音。主持人字正腔圓地讀出,聽來卻一片茫然。直到電視上打出字幕,方才恍然大悟。所以,在電視中觀看并默默參與此類比賽,也真能學到不少東西。
改革開放以來,國人開始真正地放眼世界。因此,外語,尤其是英語,因為能起到的國際交流的作用,得到國人的青睞。但也有一部分人,恐怕是因為功利的原因,譬如需要“雅思”、“托福”成績作為出國留學的敲門磚,對外語的興趣暴漲。更有些家長,將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化作壓力轉移到下一代身上,最終可能造成孩子的是英語好于漢語的現象。但是,一種語言,畢竟與整個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傳統是分不開的,一旦真正深入,觸及文化底蘊,終究會有一道很難跨越的“坎”。早年在香港上學時,聽到這樣一種說法,因為過早地讓孩子學外語,造成母語與外語的錯位,最終在溝通交流方面,包括口述的、書面的,可能會出現表達的障礙。
反觀之,近年來,會說漢語的老外也越來越多,有時好到令常住北京但仍然帶有地方口音的中國人都自愧不如。但是,一旦這些老外說起他們本國的母語來,好像還是要比說漢語更流暢、更自如。平心而論,如果追求外語好過母語,實在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即使就像有個段子說的那樣,小吉瑞學好了“外語”——斯派克的狗吠,逼真到能夠把湯姆給嚇得落荒而逃,但小吉瑞終究還是小吉瑞。
如今,不管有關方面有意無意,畢竟采取了一系列的積極措施——既靠高考威力無邊的指揮棒,又靠電視綜藝節目的寓教于樂,想必今后還會有更多的文化創意。如此下猛藥又做噱頭,多管齊下必生奇效。然而,也許也還有要未雨綢繆的,則是矯枉過正。更重要的畢竟是中國人要會用常用的漢字來作為表達傳意的工具。常用漢字究竟有多少?在網上搜尋,學者們做過一些有趣的統計:教育學家兼語言學家陳鶴琴寫的一部著作有90萬字,但僅用了4719個不同的漢字。毛澤東的全部著作,所用的漢字居然也只有3136個。老舍的《駱駝祥子》,則用了2413個漢字。因此,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從1986年6月開始研制“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最終的成果是“常用字”2500個和“次常用字”1000個。這也就意味著,中國人如果掌握了這3500字,就能夠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了。據說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出的一道題——“癩蛤蟆”——居然難倒了七成的在場觀眾,這樣的課無疑是要補的。但有一些生僻字,雖然認一認也未嘗不可,但要說真正的效果,恐怕也只能起到“秀”的作用了。就像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常常用“回”有九種寫法來炫耀自己的博學。
由此又想到,有一陣子有人呼吁恢復繁體字,將其奉為正宗。簡體字的改革,是與建國后的“識字運動”或稱“掃盲運動”相呼應的。沒有學過繁體字的人可能很難體會一個文盲或一個剛上學的小孩子練習寫繁體字的辛苦。讀一年級時,學的第一課就是“我們天天上學”,其中的“們”字和“學”字,可把小孩子難倒了。由此而產生一種心理障礙,這一輩子就沒能寫出一手好字(美術字倒可以寫得不錯)。再者,若用繁體字記筆記,那可是手忙腳亂的。所以,繁體字,可以作為書法來欣賞。為與臺灣同胞和香港同胞交往,認一認也未嘗不可。這似乎并不難,80后、90后,甚至00后,愛做港臺明星粉絲的,有幾個不認識繁體字?但要廢除簡體字,恢復繁體字,實在沒有必要。畢竟在中國大陸或曰內地,簡體字已經約定俗成。其實常來大陸或內地的港臺朋友,現在對簡體字也沒有了改革開放之初的陌生感。簡繁雙通,可能更能適應當前的形勢,取得雙贏的效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