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后,“中國夢”就成了當今中國媒體的主旋律和國外評說中國的流行語,所以,我也在周邊同志激勵下隨著潮流說說“中國夢”。
一、歷史上的“中國夢”
夢,是一個沒有客觀現實存在的抽象概念。據辭書注釋,它是睡眠時大腦皮層的興奮活動和外界與體內的刺激到達中樞而出現的一種生理現象。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夢醒來,原來是一場錯亂不堪的空虛幻覺。所以,在國人心目中的夢,往往是貶義多于褒揚的朦朧概念。
自古以來,以“夢”為內容作文著書的很多,如有《紅樓夢》這樣描繪封建社會的長篇巨著,也有魯迅諷刺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聽說夢》的短篇雜文,還有把蔣介石編造成“鄭三發子”的《金陵春夢》等等。用夢來表達人們理想、向往和抱負的詩詞就更多了。
中國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多災多難多夢的民族。如果要追根溯源,最早以國家民族的群體夢出現的,應屬西周淪為“禮崩樂壞”,陷入戰亂后,人們厭“戰”思“和”由老子所構想的“無為夢”和孔子倡導的“大同夢”。只是,始終未能使夢成真。到了近代,隨著列強入侵,“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喚起中國先進人士作起復興中華的“中國夢”。于是又有了孫中山的“中國夢”,有毛澤東的“中國夢”,有鄧小平的“中國夢”,有工農勞動大眾的“中國夢”。
據專家考證,“中國夢”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宋朝詩人鄭思肖(1241-1318)在《德祐二年歲旦》的詩中有“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之句。這里的“中國”是指當時的中原,中原是華夏大地上“千國萬邦”的“中央之國”,故謂之“中國”。鄭詩寫于南宋受到遼金侵略亡國之際,與岳飛因抗金而受冤被害是同一歷史背景。詩意是:我一心夢想收復中原,統一祖國;這樣,死去后才會安心于九泉之下。可見,“中國夢”這個詞語是作者憂國憂民的產物。我們應記取這個已超越盛唐的宋朝是怎樣毀滅的?岳飛的冤案是怎樣產生的?總結經驗教訓,從中理解習總提出“中國夢”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中國夢”的現實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復興的問題拿“夢”來說事,是否也有憂國憂民憂黨意識的心境心結呢?我的猜想是肯定的,至少占有相當分量。
不過,我們千萬不要把“中國夢”說成是虛無飄渺的夢,而是有具體內容、深刻內涵和目標指向的。認真學習習近平的相關講話,聯系十八大政治報告精神,可以將“中國夢”概括為一、二、二、四、五五個方面內容:
一是指一個特色口號:“‘中國夢’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是“中國夢”要完成的兩個“一百年”的經濟指標,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的2021年前后建成“小康社會”的物質目標和新中國成立100年時的2049年前后成為全面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目標。
三是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三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道路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自信”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制度自信”。并將“三個自信”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偉大實踐中去,成為“中國夢”的行動指南和根本體證。
四是指實踐“中國夢”要不斷豐富四大特色(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創造出全面發達具有四項指標的“強盛中國”(經濟、政治、外交、科學和軍事方面),“文明中國”(公平、公正、文化繁榮、人民素質教育)“和諧中國”(會社各民族各階層的團結友愛)和“美麗中國”(環境文化、污染程度低等)。
五是指“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將“中國夢”從當前的世情、國情、黨情和不斷變化的實際出發、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的建設總布局中實現光榮的“中國夢”。
總之,上述五點有口號,有目標,有內容,有措施,是實現“中國夢”的最佳途經和根本保障,應當有充分的信心去實現光榮的夢想。然而,社會科學是具鮮明階級性的,上述五個方面內容都會因立場觀點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立場爭去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然是科學社會)的成功,同時也要準備意外的各種遭遇挫折。有此兩種打算,即使遭到不測也可以變被動為主動,爭取最好結局。我覺得,習總書記正是從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出發,拿“夢”說事的。
三、左、中、右的三種“中國夢”
毛主席曾說過,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三種勢力的存在。這是由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同背景下,從利益關系和道義上的不公所反映出來的一種矛盾,只是矛盾性質程度不同而客觀存在。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經濟奇跡舉世矚目,大眾恭奉,堪稱空前盛世;但同時也存在官場腐敗、貧富兩極分化,理想、信仰、道德失缺等社會問題,令人作舌,使人阻喪,同樣可稱史無前例。這樣,成就與問題可謂“兩頭冒尖”。現實黨內外出現的左中右思潮,正是圍繞成就與問題兩個側面和中國夢五個方面內容的不同看法展開的。只是立場觀點不同,各自都用“改革”、“轉型”、“接軌”等等中性通用的言詞,隱含著各自不同的方向目標。將存在的問題歸結為“改革不到位”或“改革過了頭”,因而要“深化改革”或“反思改革”,要實施“攻堅戰”、“殺出一條血路來”等等,表示各自看法和態度。左派要實現以公有制為主體、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中國夢”;右派要以美國為榜樣實現資本主義私有化而具有普世價值的“中國夢”,中派則主張階級融合的“和諧”,先富帶后富,求綜合生產力的發展而不顧生產關系改善的“中國夢”。各執其理,各說其是,誰也不服誰。
黨的十八大,胡錦濤同志在政治報告中就是針對上述思想情況提出:“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然而,什么是“老路”,什么叫“邪路”?內涵是什么?能不能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創立第三種理論體系?“馬列毛”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究竟是綱與目、還是并列乃至取代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夢”究竟是共產黨改造資本主義,還是讓資本主義改造共產黨,疑問多多,不一而足。進而想一想習總書記拿“中國夢”說“中國事”,不正是面對現實社會上“萬花筒”式的思想狀況而提出并引人深思嗎?
眾所周知,凡政黨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毛澤東將社會和黨內的矛盾和斗爭,歸結為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矛盾和斗爭(特別是開展正確的黨內斗爭,實際上取代了資本主義多黨制的制約作用),因為犯過擴大化的錯誤而不再講路線斗爭,實在是黨的指導思想上一條根本性錯誤,勢必引向思想混亂和權勢利益斗爭,值得深思總結。
四、“夢”在兩個“一百年”
能否實現“中國夢”,都說要看兩個“一百年”。但我并不太關心那些經濟指標,而在兩個“一百年”的經濟發展背后將結出什么樣的政治果實。
誰都知道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是存在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反過來是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反作用于客觀存在的經濟基礎。所以,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叫“政治經濟學”,而不像資本主義那樣只做“經濟夢”,講求生產力而不談生產關系。其實,生產力只反映社會經濟的發展,“善也進化,惡也進化”;生產關系才反映社會制度的進步與優劣,惟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樂也優越,苦也優越”,人民向往之。一言以蔽之:物質是基礎,精神更高尚。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這是最樸素的唯物主義,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只是上蒼并沒有給草民百姓的生存保障,說是“上天注定的命運”。直到馬克思發現了奧秘,提出消滅私有制,倡導了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所以,共產黨人不僅講求生產、發展經濟,而且要進一步去思考用什么思想指導生產,如何發展生產,怎樣合理分配,如何實現共同富裕、創造大同世界等等。這一切都源于經濟物質,又高于經濟物質,并提煉概括出一種精神,一種理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人民大眾民主;私有制基礎上的民主是資本主義民主、是為少數統治集團服務的。“西化”派鼓吹民主,自由、人權等所謂普世價值都是為私有制的經濟基礎服務的。沒有經濟、政治上的平等,哪來的普世價值。
列寧曾說,不了解經濟就不懂得政治,并把政治定義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毛澤東反復強調“無產階級政治掛帥”,“思想領先”都是為了保護社會主義制度的生產關系和人民大眾當家作主人的權利。
建國60多年來,經過前30年的艱苦奮斗,實現了初步工業化,政治上硬了,軍事上強了;又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了,市場繁榮了,可是兩級分化了,以保護無產階級生命線的政治淡化了,甚至遺忘了。那么,正如鄧小平說的:“如果導致兩級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鄧小平的忠告,不能不讓人更多地關注經濟背后會結出什么樣的政治果實?
五、美夢與噩夢共存
“中國夢”的結局會怎樣?要么是“光榮的夢想”成美夢,要么是“毀滅的夢幻”變噩夢,兩種命運和前景并存。
什么是大家期望的“光榮的夢想”呢?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可以概括成四條:一、必須堅持并踐行黨章規定的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的報酬制度,以保障人民大眾享有教育、住房、醫療等公共福利和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體現“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權原則;二、制訂的法制、政策、規章制度,必須有利于絕大多數人的經濟利益和政治權益,以保障人民大眾有監督政府的權利;三、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共產黨領導,以維護保障國家民族的團結與統一;四、在實施共同富裕、反對平均主義的基礎上,允許有條件的人提供勞動致富、人才流動致富的機會,創造一種“有富人但無窮人”的“自由聯合體”。
這四條絕非空想,我國經過60多年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已有豐富的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只要認真總結,完全切實可行。
那么,什么是“毀滅的夢幻”呢?簡而言之,就是經濟上全面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政治上廢除共產黨領導,實現所謂自由選舉、民主監督,就是美國式的所謂“普世價值”在中國實現。中國如果走到這一步,中國將很快出現民國初期那樣黨派林立山頭紛爭,乃至全國混戰,那就不止是現在的臺獨、藏獨、疆獨問題,還會再現當年“浙人治浙”、“湘人治湘”、“川人治川”等分裂活動。事實上現在就已有人在設計什么“廣東共和國方案”。這樣,中國很快會走上蘇聯解體的道路,成為美國對中國的最后期望。因此,必須喚醒人民大眾的憂患意識,防患于未然,爭取實現輝煌的夢想。
六、“兩頭冒尖”與“雙軌制”的兩面性
為什么在改革開放中出現成就與問題“兩頭冒尖”?它與“雙軌制”有什么關系?過去怎樣?現在如何?這是實現“中國夢”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凡事都有兩面性。9月20日“報刊文摘”摘登了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先生的文章,他在充分肯定了“雙軌制”在改革開放中維持了經濟快速發展的作用后明確指出:“雙軌制已走到盡頭,再不消除會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應把雙軌制遺留下來的扭曲扳正,”說明雙軌制已成了“中國夢”的障礙。但如何扳正,林先生卻沒有說,也不便說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膽采用了一些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為發展經濟取得很好成效,但把特定歷史背景與環境條件下取得的成果歸之于雙軌制的看法,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共產黨人敢于試驗實踐,不怕同魔鬼打交道,問題是誰跟誰走,最后結局如何?共產黨不是“生產黨”,凡事都有一個“度”,過了度就變了質。現在的問題是本該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變為非公為主體的經濟,不僅造成兩極分化而影響著和諧社會的構建,而且在政治上也因經濟上的雙軌制而出現左右兩種政治勢力。其矛盾斗爭已日趨白熱化程度,雖不見硝煙,卻刀光劍影,意味著權力機關利用左右兩種勢力的制衡穩定作用已逐漸被打破。經濟導致的問題,只有從經濟上解決。
上述表明,無論是經濟的還是政治的雙軌制都該到消除的時候了。怎樣消除?嚴峻的選擇是:要么在共產黨領導下踐行公有制為主體的科學社會主義軌道上來,以成就中國絕大多數人的美夢;要么放棄黨的領導,“改旗易幟”將雙軌并到資本主義軌道上去,成為少數人的美夢。兩條道路、兩種前途,非此即彼,第三條道路即“雙軌制”最終是走不通的。
蘇聯解體后,中國成了國際壟斷資本顛覆的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采取了許多深得民心的防變措施,特別是提出改革開放前后的歷史不能相互否定的講話,為厘清黨史、國史,消除雙軌制提供了思想武器。但解決問題需要時間。民主革命時期的黨內路線斗爭,僅從遵義會議開始統一到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上來,先后化去十年時間。雖說“雙軌制已走到盡頭”但不會很快到來,真正消除雙軌制的硬件是經濟,所以,雙軌制誰併誰的問題,實際就是共產黨改造資本主義,還是資本主義改造共產黨?還要拭目以待。依我看,未來五年到十年即從十八大到二十大,很有可能是最后決定我們黨和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關鍵時期。這是最嚴峻的挑戰時期,也是最具歷史機遇的跨越時期。按照黑格爾的上、下、合三段邏輯思路,建國后的第三年30年,正是綜合接受前兩個30年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走向社會主義正道的時期。
七、夢夢與共,世界大同
那么,怎樣看第二個即建國一百年?這要看併(接)軌的結果。
如果通過總結,反思和深化改革,走上科學的社會主義之道,那么在建黨100年之后再經過30年的實踐與提高,就會在政治上經濟上跨入世界第一大國的行列。其實,這是地域人口大國的應有之義,什么都第一也不值得驕傲。值得自豪的是能創造一種前已有述的“有富人,但無窮人”的特色社會,才是安邦治國之道。在人均水平上,既不必同美國這樣有厚實基礎的大國去爭,也不必同新加坡這樣港口城市國家去比。試想:中美兩國的國土差不多大,人口是13比3,如果將兩國比作兩張“飯桌”,美國是三人一桌,用什么方式都可以吃飽吃好,而且還要向世界伸手;中國是十三人一桌,只能有計劃、有領導、有組織地吃,同世界進行平等交流、互通有無。這就是美國可行的東西,在中國就是行不通。有條件的人可以出國去做“美國佬”,但把美國制度搬到中國來就是行不通。共產黨人還不能只顧眼前,只顧自己,還得顧別人顧子孫后代,不能去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應該在生存與發展有保障的基礎上去追求高尚的精神文明,去創造占領人類道德文明的制高點。建國后前三十年,生活艱苦,但精神狀態好,發明創造多,工農業發展速度同樣震驚世界。只要占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國做到了這一點,中國就可以影響世界、改變世界。
反之,如果第一個100年沒有把好關,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那么像蘇聯那樣走向解體,就不是危言聳聽。不過,身為共產黨人,即使出現最壞的情況,也要堅定自己的信念,深信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趨勢不會變,而且在加速,連美國也在自嘆“衰敗難以避免”。在中國,即使資本主義復辟,也是長不了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有高潮低潮。2013年5月1日,12個國家的15個馬列毛主義共產黨及組織發表“五一勞動節”口號,呼吁建立新的共產國際,就是低潮過后是高潮的先兆。他們就是用毛澤東的“中國夢”和“世界夢”來構劃他們的國家和世界的。中國作為“毛主義”的創始國,只要堅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經過毛澤東思想改造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絕非飄渺虛幻而不可得,而是有期可望的。
共產黨人,一定要站在人類解放的理論高度和人類道德的制高點上認識與對待問題,努力實踐知行合一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爭取第一個100年“中國夢”實觀。
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人民的夢,是集體的夢,也是個人的夢;中國夢也是世界夢,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夢園中國,世界共享;國有夢,家有夢,夢是理想,也是抱負,人各有志,各有所夢,夢夢與共,世界大同。(2013年7月初稿/10月改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