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房地產業產能過剩的“猛料”再次引發了大眾對商品房空置房的關注。中國企業資本聯盟主席、中華博士會執行會長杜猛拋出“全國有6800萬套空置房,中國住房市場總量已經過剩”的言論一時間引來各路“圍觀”,但與此同時也引來一片質疑聲。(11月22日 《新京報》)
跟股票類似,樓市也有眾多唱多唱空的各種因素在場內博弈。杜猛拋出的“國內空置房6800萬套”來應證房地產產能過剩,對于眾多草根來說,這算的上是一種戳中淚點的痛。而作為知名房地產商的任志強,在眾聲喧嘩之中也選擇“以理服人”,他質問學者“有沒有看過統計年鑒,這些數據又是從何而來的?”
立場不同,發聲自然也不一樣。不管是任志強要房地產健康狀況代言,還是杜猛的產能過剩論,都繞不開中國房地產吊詭的前世今生。話說這兩方都是來頭不小的人,一個是房資深人士,一個是潛心研究企業的智庫高層,雙方卻無法在這種關乎到全國經濟指標大局的房產數據上統一起來。沒有一個標桿性的數據來一錘定音,于是市場就有了住房空置“孰多孰少”的無果爭論。不知道相關部門看到之后會做何感想。
不動產信息登記的混亂無章,早就從房姐房叔等事件中暴露無遺。諱莫如深的房產信息成了各種揣著明白裝糊涂的“最后防線”,這不僅給那些想以房查人的“好事者”陡增了不少門坎,還給住房統計帶來了很現實的障礙。不管公家或者民間的組織,要真二八經的摸清其中的情況,有的時候還真得靠智能電表來代勞。
當然這個新聞主要是針對商品房空置率的,號稱一向都不裝的任志強自然有他炮轟的理由,但是現實情況卻真那么回事?那些海量的小產權房怕也是這次被遺忘的有生力量,他們的存在尷尬了不少商品房的漂亮數據。再拿筆者所在的四線城市來說,去年拿鑰匙的小區,今年去看依然是燈火寥寥。更遑論那些造城運動中成為鬼域的遙遠城市。在民間人士來說,高住房空置幾乎成了城市原罪的一種。
前些日子北京出臺方針打擊群租現象,就有人談及大量住房空置的現象。一方面是熱火朝天的造樓,一方面是高不可攀的房價,安得廣廈千萬間幾乎成了寒士們的終極奢望。幾代人的收入才能在一線城市拼個落腳地勢必引來蛙聲一片,這時就應該重視民眾對于那些黑燈瞎火的空房所投去的怨恨眼神。而至于6800萬套空房的多少與否,也只能留給子孫后代去討論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