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句話的三點解讀
現在部分左派和右派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句話,解讀為市場化、私有化。因而部分左派強烈反對,右派則大肆鼓吹,這種解讀是錯誤的。市場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同義語。我的解讀有三點,如下:
一、這句話主要是解決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說明》中明確指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就是說,還有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什么因素呢?就是政府也同樣對資源配置起作用。這句話主要是解決政府和市場關系問題,解決“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問題。“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所以我們不能片面、孤立地來理解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句話。
習總進一步說:“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仍然要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作用,也要發揮政府作用,但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職能是不同的。全會決定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全會決定對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進行了部署,強調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黑體字是筆者所加)。這句話僅僅限于經濟領域的資源配置,不是對所有領域的改革都起決定性的作用。例如社會領域,社會保障事業就不適用這句話,不能把這句話普遍化和擴大化,把它看成是唯一的、絕對的,適用于一切領域,心里只有市場,沒有其他。
可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只是相對于政府的作用來說的,說的是政府和市場特定的關系。現在政府該管的事不管,不該管的事管了許多,必須給政府的職能正確定位。政府應該管宏觀調控,市場管微觀搞活,兩方面比較,市場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二、市場和計劃都是經濟手段,不是社會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十八大三中全會的《公報》和《決定》都是綱領性文件,還沒有到可具體操作的政策層面,是從理論上解決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國有企業要參加市場競爭,并沒有說要取消國企,實現市場化、私有化。習總說得好:“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走社會主義的路,這就是三中全會的主題、方向和目標。
鄧小平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文選三373)。市場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獨有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都有市場,為什么社會主義社會不能有市場呢?市場就是做買賣的地方,人類開始是以貨易貨,以后出現一般等價物,出現了實物貨幣,比如羊等。封建社會出現了錢莊,發明了紙幣,是銀行的萌芽。市場和貨幣、銀行一樣,是人類文明長期發展的智慧結晶。貨幣、銀行社會主義可以讓它存在,為什么社會主義就不能讓市場存在呢?市場不是方向和目標,它不過是發展經濟的手段和方法罷了。市場不代表任何社會性質,它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它跟科學技術的性質一樣,資產階級可以利用,無產階級也可以利用,誰掌握它,它就為誰服務。所以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劃時代的發展和突破。
計劃和市場,政府和市場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兩者的作用不可偏廢。根據辯證法原理,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毛主席在《矛盾論》寫道:“我們承認總的歷史發展中是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是社會的存在決定社會的意識;但是同時又承認而且必須承認精神的東西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于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這不是違反唯物論,正是避免了機械唯物論,堅持了辯證唯物論。”所以,在市場失靈和經濟危機的時候,矛盾雙方就向對方轉化,決定方變成非決定方,非決定方變成決定方。舉例來說, 2008年從美國開始的特大金融海嘯,蔓延成世界的經濟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至今已經五年了,西方發達國家仍在危機的陷阱里掙扎,爬不出來,導致國力大大虧損,紛紛走向衰落之路。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市場造成的,新自由主義變得不自由、不靈了。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完全消失,政府的作用就成了主要的決定性的了。在危機期間,美國政府就大顯身手,用納稅人的錢救助失靈的市場,救助那些“大到不能倒”的破產企業。政府大印鈔票美元來維持市場活動,提振經濟運轉。國家利用美元霸權,靠借債吃飯,寅吃卯糧,不斷量化寬松,將危機轉嫁到世界各國。哪一樣不是政府起了支撐經濟的主要決定性的作用?現在佐利克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導師,用美國失敗的經驗來指導中國頂層設計“383”改革方案,主張取消政府對市場的作用和把國有企業變成私人企業。在十八大三中全會召開前后,在輿論上鋪天蓋地地大吹特吹。美國完全是兩重標準,對自己一套,對別人是另一套。佐利克自己屁股流鮮血,竟然跟別人醫痔瘡,豈不是天大的笑話和諷刺。
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區別
市場的優勢就是用無形的手,實現價值規律的要求,通過競爭機制和價格杠桿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由于壟斷資產階級的私欲和貪婪,他們往往施加自己有形的手,操縱市場,為自己牟取最大的利益,導致社會兩極分化嚴重、生產過剩、市場失靈和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是榨取工人階級剩余價值的市場經濟,是剝削和壓迫世界和本國窮人的市場經濟。它也不是全部無形的手起決定作用,而是無形的手與有形的手相結合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同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同于弱肉強食的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作為前提和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共產黨領導的市場經濟,是為人民服務的市場經濟,是維護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的市場經濟;它是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的市場經濟,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市場經濟。所有這些都需要黨和政府發揮有形的手的作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必須打擊資產階級的經濟犯罪,打擊黑社會勢力,例如官商勾結,賄賂公行,投機倒把,炒買炒賣,買空賣空,壟斷市場,欺行霸市,囤積居奇,操縱物價,走私販私,造假販毒,污染環境,制造泡沫,制造危機……等罪行;政府的有形的手(計劃、規劃、宏觀調控)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保證“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防止市場失靈、金融風險和經濟危機的發生。鄧小平強調: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什么困難的事都能搞成。”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相結合,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相結合,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