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康:《人民日報》應該尊重歷史,尊重事實
最近,關于免費醫療的話題成為了網絡討論的熱點,不少網站搬出了《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標題為“全民免費醫療只能是一種理想狀態”。
文中例舉了70多個國家醫療情況調查的結果,結論是只有古巴才是真正意義的全民免費醫療,其余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西班牙等,以及欠發達的一些亞洲和非洲國家,均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免費醫療,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支出。言外之意,我國要實現全民免費醫療是不可能的。
為此,有“專家”斷言:“實行全民完全免費醫療,只能是一種理想狀態”,其理由是“醫療服務如果完全免費,人們付出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醫療需求將大量釋放,勢必造成資源浪費、醫療費用高速增長,造成巨大財政壓力”。
更有“專家”強調:“在體制上可以考慮免費醫療,但是完全免費可能導致效率低下,醫療服務質量難以改善”;以及“醫療衛生屬于“市場失靈”領域,“如果是免費供給醫療服務,參保人不用自付一定比例,或是比例過低,都可能產生過度使用醫療服務的行為。這種過度使用,對醫療資源也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專家”之言,似乎言之有理。不過自“特色”以來,“專家”的名聲卻越來越不敢恭維,網友戲稱“磚家”、“腦殘”者不在少數。
本蝸牛不知道以上“專家”的言論是否代表《人民日報》的觀點,但至少,作為一家代表人民喉舌并頗具影響力的全國性媒介,大肆宣揚這些“專家”的言論是有失嚴謹的。
俺老漢沒有“專家”那么多的花花腸子,也沒有“專家”那么多彎彎繞繞令人暈頭暈腦的專業詞匯,但以老夫的親身經歷,這些“專家”的觀點是經不起歷史檢驗的。
“特色”以前,也就是被某些“精英”形容中國經濟“處于崩潰邊緣”的年代,我們這代人倒確實是享受過全民免費醫療的。下面還是用事實說話吧。
先說說當年農村的醫療狀況。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筆者響應黨中央、毛主席“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插隊到農村當了兩年知青。當時住在一戶姓吳的貧下中農家中。該貧下中農家有一回鄉青年,時任大隊(即今天的村級組織)赤腳醫生。那時,農村每一個大隊都有一個醫療站。由于大家交往甚篤,無話不談,加之沒事時經常隨其出診,所以對此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文革”初期,毛澤東主席曾強烈批評衛生部為“城市老爺衛生部”,大意是只為城市中的少部份人服務,不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服務。據相關資料,“1965年,中國有140多萬名衛生技術人員,高級醫務人員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縣城,只有10%在農村,醫療經費的使用農村只占25%,城市則占了75%.”。為了解決廣大農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方面的需求,中央一方面要求各地城市醫院必須在當地農村基層醫院設立聯系點,醫生定期輪換下去工作,指導和提高基層醫院的醫療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培訓和發展農村基層醫療機構,做到每個大隊都要有一個基本醫療點。于是赤腳醫生這個職業便應運而生了。
所謂赤腳醫生,即是經過專業衛生學校或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培訓的醫務工作者,經培訓合格后回到當地農村,為廣大貧下中農服務的醫務人員。那時的赤腳醫生是不拿工資的,只在生產隊記工分。
我們大隊的醫療站設在一個叫“雙河口”的地方,經費來源為國家劃撥一部份,各生產隊抽調一部份,主要用于購買藥品。
赤腳醫生平時在醫療站值班,貧下中農平時可直接去醫療站就診。但大多數時候是處于出診狀態的,只要有人捎個口信,他們就背上藥箱上門服務。除了看病就診以外,赤腳醫生還要利用當地的中草藥資源自制一些簡單的膏、丹、丸、散,用于防病治病。每到流行病、多發病季節,還要熬制大鍋湯藥送到田間地頭供大家飲用。此舉確實非常有效地解決了農村廣大貧下中農常見病、多發病的就醫問題。當然,若是遇上赤腳醫生難以對付的疾病,還得送縣級以上醫院治療。此舉曾被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給予高度評價,并向大多數欠發達國家如非洲、拉丁美洲等國推廣。
再來說說費用問題。赤腳醫生每診治一位病人,并不收取任何費用,只是將其記上帳本。接受治療者只是在生產隊年終決算時,從其勞動所得中扣除五分錢作為象征性費用。這就是當時我國農村的醫療狀況,請問“專家”老爺們,這算不算是免費醫療?
1972年,筆者從農村參加工作到當地一家集體單位,即航運公司造船廠。當時該航運公司有職工五百多人,其中水上運輸業務占一半以上,流動性非常大。為解決這部份職工看病難的問題,單位專門建立了一所職工醫院,設有診斷室、中藥房、西藥房、住院部、藥品庫房等。主治醫生是從部隊轉業的軍醫,另外還有幾名護士。職工醫院全天24小時值班,任何時候船回到港口,職工都能享受到醫療服務。當時俺妻就在職工醫院工作,輪到晚上值班時,無論酷暑寒冬,只要有人呼叫就必須起來,打針、輸液、拿藥,不得有誤。
費用也同農村一樣,職工每看一次病,同樣一分錢也不用掏,只是記錄在案,年終象征性地扣除五分錢掛號費。請問“專家”老爺們,這又算不算是免費醫療?
其實,那個年代很多企業都有醫務室,稍大一些的企業都建有職工醫院,職工看病住院都是免費的。
后來筆者調到一家全民所有制單位(即國營企業),事情就更簡單了,有病去醫院,單位憑醫院發票全額報銷,毫無后顧之憂。請問“專家”老爺們,這又算不算是免費醫療?
以上事實說明,在毛澤東時代,我國已經初步解決了全民免費醫療這個世界性的難題。
在一個“經濟處于崩潰邊緣”的年代能做到的事情,為什么在改革三十多年后,且GDP躍居世界第二的今天,反而倒成了難點,成了問題,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礙,難道我們不應該對這幾十年來的轉型接軌進行一下反思么?
由此可見,《人民日報》所謂“全民免費醫療只能是一種理想狀態”,實際上是一個偽命題。
至于“專家”所謂“醫療服務如果完全免費,人們付出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醫療需求將大量釋放,勢必造成資源浪費、醫療費用高速增長,造成巨大財政壓力”的言論,老夫只能嗤之以鼻。
試問,在那個“經濟處于崩潰邊緣”的年代,實行全民免費醫療后,醫療需求“大量釋放”了嗎?“醫療費用高速增長”了嗎?“勢必造成資源浪費”了嗎?造成“巨大財政壓力”了嗎?
這些專家言論根本就是無稽之談。誰會沒病找病去“大量釋放”醫療需求?那時難道不存在“巨大財政壓力”?不存在“資源浪費”?說穿了,這是一個立場問題,是一個愿意不愿意讓廣大民眾享有全民免費醫療保障的問題,也是檢驗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社會主義制度的試金石。
如果按照“專家”們的言論,實行全民免費醫療后,“醫療需求將大量釋放”,只能從反面說明,自轉型接軌以來,全民醫療保障水平大踏步地倒退了,人民群眾的醫療需求根本沒有得到滿足,才造成了今天很多弱勢群體“看病難、看病貴”,“小病拖,大病等死”的現狀。
至于實行全民免費醫療以后,擔心“過度使用醫療服務的行為”更是一個國際玩笑。沒災沒病誰愿意去醫院“過度使用醫療服務”?誰愿意無病吃藥、打針、輸液?或打個B超、照個CT?不妨讓這些“專家”沒事時天天去醫院做個化療或放療試試,看他們倒底愿意不愿意。這種“過度使用醫療服務”的擔心恐怕只有“腦殘式專家”才會想像得出來,反正俺小民百姓是不會去干這種傻事的。
不過說到“勢必造成資源浪費”,老夫倒是頗有心得,但不是在“經濟處于崩潰邊緣”的年代,反而是在轉型接軌年代矣。
老夫下崗后曾在藥店廝混過一段時間,其間親眼目睹了一些驚心動魄的“資源浪費”。自打實行“醫改”以后,農村的情況如何俺不知曉,但城鎮單位職工之間則有天壤之別。效益不好的企業職工和一些打工仔根本就沒有醫??裳?,而政府公務員和一些效益好的企業(多為壟斷性企業如金融、電信等部門)則不分男女老幼人手一卡(醫保卡)。雖然人手一卡,看似公平,實則大大的不公矣。一些年長體弱有病者需經常吃藥,卡上的錢往往不夠花,多出的部分只得自掏腰包。而年青人沒災沒病,身體壯得象牛一樣,卡上的錢成百上千,在市場經濟的驅使下,藥店便因勢利導,趁機銷售一些生活用品和化妝品。托轉型接軌的福,這難道不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
另外,說到資源浪費,“專家”老爺們為何閉口不談每年上萬億的三公消費?為何閉口不談每年超過軍費開支的維穩費用?為何閉口不談假冒偽劣、豆腐渣工程等造成的巨額損失?為何閉口不談環境污染造成的巨大災難?為何閉口不談幾千億美元購買美國兩房債券而血本無歸?為何閉口不談慷慨大方地花幾萬億外匯購買美國國債去“救美國就是救中國”,而只在小民百姓的醫療需求上大做文章,這不是避重就輕、轉移視線是啥?
不過,“專家”老爺們有一個說法俺老漢倒是非常贊同的,那就是“醫療衛生屬于市場失靈領域”。既然如此,那么請問“專家”老爺們,為什么還要進行市場化改革?難道不是在自欺欺人么。今天的醫患關系緊張,醫生與患者之間經常發生磨擦,甚至有的醫院讓醫生護士穿防彈服、戴頭盔上班,這些難道不是因為市場化所賜而產生的怪胎?
其實豈止“醫療衛生屬于市場失靈領域”,所有領域在市場經濟的主導下放任自流,無一不處于“失靈”狀態。君不見,住房市場化讓老百姓買不起房,教育市場化讓老百姓上不起學,只要是進行市場化改革的玩意兒,結果無一不是價格飛漲,貨幣貶值,民生艱難,百姓抱怨,由此而引發民眾騷亂,群體事件倍增,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
總而言之,實行全民免費醫療是一項利國利民之舉,既然古巴能做到,朝鮮能做到,俄羅斯能做到,“經濟處于崩潰邊緣”的時代能做到,今天在“雞的屁”已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國為什么做不到?
另據《中華論壇》暴料,目前在俄羅斯避難的前美國中央情報局雇員斯諾登先生透露,僅中國貪官轉移至海外的資產就可供中國人民享受免費醫療625年??梢姡瑢嵭腥衩赓M醫療,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最后聲明,老漢并非在此與《人民日報》過不去,非要吹毛求疵,挑毛病,找碴子不可,只是希望《人民日報》不要只宣傳專家一面之詞,而應該尊重歷史、尊重事實,還原歷史真相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