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學者大膽估測源自歐洲學者 是否精確引發后人紛爭
中國清代GDP曾長期占據世界第一寶座,1820年時占全球總量的33%\(英國為5.2%\),直到1900年仍高達11%”———這是近些年來在坊間廣為流傳的“清代GDP世界第一說”。但這一說法是否精確引發后人紛爭。
國外學者的大膽估測
“據我所知,‘清朝GDP占世界近一半、居全球第一’似乎只是基于中國人口規模的大膽猜測。學界有幾個經濟學家進行了這樣的猜測,其中包括保羅·肯尼迪和安格斯·麥迪森。他們中有人提出的最高數字是占世界GDP的1/3”,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史系的鄧剛教授接受采訪時如是說。
鄧剛教授提到的麥迪森被認為是有關數據的主要源頭。麥迪森在《世界經濟千年史》(2001)一書中有如下描述:“19世紀前,中國比歐洲或者亞洲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強大……14世紀以后,雖然歐洲的人均收入慢慢超過中國,但中國的人口增長更快。1820年時,中國的GDP比西歐和它們附屬國的總和還要高出將近30%”。根據該書圖表,1820年清朝GDP占全世界的32.9%,即便是進入20世紀初,該比重也在11%左右。
其實,還有一名學者———法國經濟學家貝洛赫(1930-1999)更早對中國古代GDP進行過估算,后來美國學者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1988)中引用他的數據,認為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的寶座直到1890年才被美國搶去。法國學者彼得·布雷克則根據貝洛赫的數據測算1800年中國GDP占世界比重高達44%,1840年仍高達37%。只不過,麥迪森的統計數據流傳更廣。
如“中世紀文物”數字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帕金斯2006年曾在《國際商業期刊》上說,由于很少有人將研究領域放在“千年經濟發展”范疇,畢竟風險太大,所以之前質疑麥迪森觀點的人不多。那么,麥迪森的統計到底準確不準確?
對于記者的詢問,鄧剛教授表示,麥迪森等人的相關說法沒有任何真正的統計數據支持。國內一名著名歷史學家則對記者說,鴉片戰爭前清朝GDP數值凌駕于歐洲之上,這一說法是獲得學界認同的,但對GDP算法有不同意見,對他的數字的準確性存在質疑,麥迪森的統計可以說是一家之言。他還說,數年前,麥迪森曾傲慢地面對質疑聲,他說,“你們不同意我的,那你們自己算出來給我看看”。
事實上,國內不少學者對麥迪森的統計做過研究。清華大學的管漢暉和李稻葵撰文稱,麥迪森對古代經濟的研究過于簡略,估算只包括總GDP和人均GDP,缺乏產業結構、政府規模和資本積累方面的數據等。他們估算明代中國人均收入在200到260美元之間,遠低于麥迪森的600美元。
現為上海證券交易所基金與衍生品部總監的劉逖說,麥迪森對歐洲的統計比較準確,但對中印的估算不準確,嚴重高估。劉逖在研究文章中稱,麥迪森的宏觀數據存在較大隨意性和誤差,依據的中文文獻資料并不精確,統計方法也不準確,“我們發現,麥迪森等顯然高估了當時中國的經濟實力。前近代中國人均GDP遠遠低于歐洲國家,且差距不斷擴大”。他的文章稱,調整后的估算數據應為:1600年中國占世界GDP的比重約為1/4,1820年降為1/5。 不少國外學者也表示質疑。美國學者阿西莫格魯等警告說,麥迪森所提供的1820年之前的數據只不過是“猜測”。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格雷戈里·克拉克曾稱這些數字“像小說,和歐洲各地的中世紀文物一樣”。有意思的是,麥迪森自己也承認,越久遠的數據,他越不得不依靠“線索和猜想”。
除了估算方法問題,還有分析稱,麥迪森是以購買力平價轉換系數來折算有關數據的,這就造成很大程度上的數據失真。按照同一套計算模式,中國在1998年時GDP占世界總量的11.5%,而日本只占7.7%,但按現代GDP公式計算,1998年中國GDP只有日本的26.40%。事實上,中國GDP總量直到2010年才超過日本。
1820年的中國和英國
真正的中英實力對比可以通過1820年前后的兩國經濟社會狀況來看待。按照“清朝GDP世界第一”說,1820年時,中國GDP是英國的6倍,但這一年清朝年財政收入不過白銀4000萬兩,而英國則是白銀1.5億兩。具體到產業細節則差距更大:1820年的英國已進入蒸汽化時代,支柱產品為機械紡織品、鋼鐵、工業品等,而中國則仍以絲綢、瓷器和茶葉為大宗;英國近代科技已蓬勃發展,科技也在軍事工業上得到大發揮,開始充分轉化成戰斗力,而中國科技卻停滯不前,工匠的技術傳承仍沿襲師徒傳授、經驗累積的古老方式。
1820年正是英王喬治四世即位的年份,當時除了工業革命帶來的國內發展外,在海外殖民方面,英國在印度大力擴張,在非洲成為新的殖民大戶,對澳洲的開發也是這一時期。從軍力看,陸上,拿破侖于1815年被擊敗,英國重新確立霸主地位;海上,英國早已處于“無敵狀態”。英國的商品在強大的海軍艦隊護衛下,隨著商船傾銷到殖民地。到19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品生產與出口國,其他國家根本無法望其項背。
巧合的是,清朝道光皇帝也在1820年繼位。自“康乾盛世”后,中國人口一直在增長(1779至1850年增長了56%,達到4.3億),由于人多地少、糧食不足、糧價上漲,道光初年的物價是康熙年間的5倍。而從乾隆晚期開始的社會暴亂此起彼伏,加上吏治腐敗、災害連連,道光繼位時國庫幾近枯竭。
正是這個時期,英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從積極變為藐視。堅定了后來對華戰爭的信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