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取消《大學漢語》(“大漢”)必修課改為選修課,這一措施引發了社會廣泛爭議。而此前不久北京等地高調聲明將在中考、高考時大幅度提升語文分值,那么作為頂尖的人文社科類高校,人大為何卻作出截然相反的選擇呢?
社會熱議,不外乎支持和反對兩種意見。各自緣由,不必多言。孰是孰非,在下也不敢輕下斷言。
可以理解的是,人大對這一課程的調整安排,應該是屬于它自主辦學的權限之舉。正如人大所言,事實上許多高校早就采取了類似措施。人大此舉之所以引發熱議,在于其特殊的時間節點,也在于其對學校師生以及社會各界的質詢采取了明確的態度加以回應。在教育體制陳腐僵化、“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高校辦學理念日漸淪喪的今天,人大此舉似乎可圈可點,意義非凡。
那么,高校“大漢”到底應該必修還是選修?筆者認為,這其實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許多人認為,“大漢”是高校基礎科目,它肩負著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寫作能力和漢語言文化素養的重大責任,自然應該是必修科目。持這種觀點的朋友,其殷切之情可嘉,只是他們對現今中國社會教育現狀尤其是漢語教學的真實情況大概并沒有多少具體的了解。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筆者先后任教于初中、高中,從縣級中學到市級中學,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之久。在中學階段,無論是從實際教育意義,還是從中、高考分值設置上看,語文毫無疑問都應該是一門基礎學科、主要學科。然而多少年來,語文學科卻已經逐漸(被)邊沿化,語文教師的地位也日漸尷尬。對中國基礎教育現狀稍有了解之人,都應該知道這早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應試教育這一條陳腐僵化而又愈益頑固的繩索的束縛下,語文——不論是語言文學還是語言文化,都已經失去了它應有的靈性,只剩下了語言文字的軀殼。而充塞其間的,便是陳腐僵化而又愈益頑固的政治思想教育理念。
基礎教育階段語文學科的處境已是如此,高校教育的“大漢”學科所面臨的尷尬局面自然可想而知。
當然,教育的問題遠非教育本身的問題,正如經濟的問題遠非經濟措施的改革所能解決、文化圈娛樂選秀和“抗日神劇”類節目盛行遠非廣電總局一紙禁令所能解決、醫患矛盾日益尖銳遠非加強醫院安保措施所能解決、信訪日益激烈群體性反抗事件日益加劇遠非加大維穩力度所能解決……在意識形態、思想教育領域的長期嚴厲掌控之下,陶行知先生“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語文”的理念早已成為一句空洞乏味的口號。而極富諷刺意義的是,隨著經濟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權貴意志和金錢萬能及其所滋生的一系列所謂“黑暗腐朽的資本主義”思想意識在我們這個社會卻早已經滲入人心。它以毋庸置疑的殘酷事實向人們詮釋了社會、生活的真實面目,從而主導著我們的“教育”,左右著作為“生活學科”的語文這一學科的命運,因而巧妙地詮釋了陶行知先生“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語文”這一名言的真實內涵!
人大宣稱“大漢”變必修為選修之舉,是為了“尊重個體”,此話說得實在輕巧。看似尊重學生,甚至還會被某些人譽為高校弘揚“獨立、自由”辦學思想之大膽舉措,然而事實上它不過就是一個噱頭而已。說白了,就是對權貴意志和金錢萬能的社會現實的無奈俯就;是對高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辦學理念的進一步放棄!
大學教授強令女兒棄中文轉學金融以求“錢途”,其目光的短視及作風的武斷自然令人不屑。但作為個體,當他面對殘酷現實而做下如此抉擇之時,其內心的痛苦和無奈相信多少也能為他人所知;而作為大陸頂尖人文社科類高校的人大,赫然將《大學漢語》變必修為選修,實在是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昭示著:“中國人民大學”轟然倒了下去,“中國大學”赫然樹立了起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