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英國《經(jīng)濟學人》(The Economist)刊登文章《經(jīng)濟學史:亞當·斯密之語錄》(Economic History: Smith’s words)稱,英國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一些名言常被后世讀者誤讀,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關于經(jīng)濟學理論“看不見的手”的解讀。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經(jīng)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艾瑪·羅斯柴爾德(Emma Rothschild)及其丈夫、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也曾對公眾理解的“看不見的手”提出質(zhì)疑。
那么,在斯密的作品中,“看不見的手”具體含義何在?近日,本報記者帶著相關問題采訪了羅斯柴爾德。
追溯“看不見的手”其本源并非理論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如何看待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理論?
羅斯柴爾德:我認為,在斯密的著作中,“看不見的手”只是一個比較小的論點。
在斯密的作品中,“看不見的手”只出現(xiàn)了三次。
第一次出現(xiàn)在斯密早年未完成的一部手稿“天文學史”(History of Astronomy)中。其中“看不見的手”指的是“看不見的神物”。斯密用它來嘲諷異教徒對于古代諸神的盲目信仰。
第二次出現(xiàn)在《道德情操論》(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斯密在書中這樣描述地主:盡管他們生性自私貪婪,雇傭千百萬勞動力為自己勞作,但他們同時分享所獲得的產(chǎn)品。這些地主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進行生活必需品的分配,盡管他們沒有打算去做,沒有真正去做,卻不知不覺促進了社會的利益。因此可以看出,在這里,斯密用“看不見的手”來諷刺那些地主“違背自己意愿,卻無意中做出了善舉”。
第三次出現(xiàn)在《國民財富的性質(zhì)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即《國富論》)中。這也是“看不見的手”理論的來源。斯密在書中寫道,“他們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促進一個并不是出自其本心的目的”。在這里,斯密用“看不見的手”諷刺個體商人在自身利益的驅(qū)動下,達成了一些他們無心實現(xiàn)的意圖,無意中促進了公共利益的發(fā)展。
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在其著作中出現(xiàn)次數(shù)很少,他也沒有定義過其本質(zhì)。因此,我認為這是一個文化信息,而非經(jīng)濟學思想或理論。
“看不見的手”過于簡化斯密的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報》:后世學者對于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關注經(jīng)歷了怎樣的發(fā)展歷程?
羅斯柴爾德:實際上,直到斯密去世一百年后,都幾乎不曾有人察覺斯密曾使用過“看不見的手”這一詞語。在20世紀之前,有關斯密思想的評論,很少引用“看不見的手”這個概念。20世紀初,學者和公眾對“看不見的手”仍十分陌生。直到20世紀中后期,經(jīng)濟學家才把“看不見的手”確立為斯密整個經(jīng)濟思想體系的象征。然而,“看不見的手”的意義被許多學者放大了。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如何看待后世學者對“看不見的手”的解讀?
羅斯柴爾德:許多經(jīng)濟學家把斯密的經(jīng)濟理論,特別是自由放任政策的最優(yōu)性,簡化為簡單的詞語——“看不見的手”。我認為這是對“看不見的手”的誤讀,是經(jīng)濟學家及讀者過于簡化斯密經(jīng)濟思想的結果。
以如此簡單的詞語代表“自由放任政策、完全市場競爭”思想顯然是不恰當?shù)摹_@種過度簡化的后果,是不能領悟斯密真正想要表達的思想。我們應當完整地閱讀他的作品,而不是只去讀那些著名的段落。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怎樣認識“看不見的手”?
羅斯柴爾德: 我認為,不能單純地把“看不見的手”和自由市場經(jīng)濟理論作為斯密整個經(jīng)濟思想體系的代表。斯密對自由市場經(jīng)濟的倡導并非絕對,他相信在一定形式上需要政府調(diào)控。另外,斯密的經(jīng)濟思想,除了著名的自由市場經(jīng)濟、完全市場競爭等,也包括非完全市場競爭。而后者才是斯密真正感興趣的領域,尤其是《國富論》中提到的商人如何借用政治影響力來追逐個人利益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
辯證看待“看不見的手”之闡發(fā)
《中國社會科學報》:有些學者認為斯密筆下的“看不見的手”是不是理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世經(jīng)濟學家筆下的“看不見的手”學說。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羅斯柴爾德:美國經(jīng)濟學家、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曾從斯密的思想中精心建立了“看不見的手”學說。這是升華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著名理論之一。
薩繆爾森對“看不見的手”學說定義稱,“在市場完全競爭的情況下,追求個人利益可以促進社會的高效生產(chǎn)”。他在其著作《經(jīng)濟學》(Economics)中寫道:“單從‘看不見的手’學說,無法推導出自由放任政策最優(yōu)性。”在薩繆爾森筆下,“看不見的手”已上升為一門重要學說,這與斯密原作中作為文化信息的“看不見的手”也有一定差距。
作為經(jīng)濟史學家,我需要非常仔細地研讀斯密作品中具體詞語的用法,研究他筆下“看不見的手”的原始含義。經(jīng)濟學家將其上升為理論,有他們的考慮,這一理論在當今無疑也具有重要意義,對人類思想史的貢獻不容輕視,也不能抹殺。
從經(jīng)濟史的角度來看,我們應當回歸到“看不見的手”所在的特定歷史時代,從客觀的角度去還原其原始含義,并辯證地看待后世經(jīng)濟學家對斯密“看不見的手”的闡發(fā)。這是尊重歷史真相的體現(xiàn),也是嚴謹治學的要求。
人物鏈接
艾瑪·羅斯柴爾德,1948年生于英國,是歐洲極負盛名的金融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第四代成員之一,哈佛大學歷史與經(jīng)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她師從美國經(jīng)濟學家、1970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著有《失樂園:汽車工業(yè)時代的衰落》(Paradise Lost: The Decline of the Auto-Industrial Age)、《經(jīng)濟情操論:亞當·斯密、孔多塞及啟蒙運動》(Economic Sentiments: Adam Smith, Condorcet and the Enlightenment)、《帝國的內(nèi)在生活:一段18世紀的家庭史》(The Inner Life of Empires: An Eighteenth-Century History)等書。
羅斯柴爾德的丈夫——阿馬蒂亞·森是印度籍1998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經(jīng)濟學、哲學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