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這不是罵人,只是用大自然的一種現象進行打比方。
鬣狗是非洲草原上的一種群居食肉類動物,個子比獅子稍為小點,如果單挑或者兩三個對付一個的話,根本不是獅子的對手,但是它們常常幾十甚至上百個一起行動。獅子雖然號稱“百獸之王”或者“草原之王”,而且也是群居的動物,但是當“落單”或者受傷的時候,或者一兩個獅子遇到一大群鬣狗的時候,會寡不敵眾,輕則落荒而逃,重則死于鬣狗之口。所以有時候獅子也讓鬣狗幾分。
“鬣狗現象”在近年來尤其是去年底以來表現比較突出,并且常常成為某些人的“殺手锏”,每當社會上發生一些事情,往往會出現非理性的群體情緒宣泄,而這種宣泄又由于“水軍”的大量介入被人為放大為一種虛假的“民意”,向權力施加壓力,迫使事態向有利于某個群體的方向發展。
其實,習慣于使用“鬣狗戰術”的那些人在中國不占多數。用茅老先生的判斷說,他們并不“占多數”。只是占中國人的5%甚至少于這個比例;用王朔的判斷說,他們屬于非“大多數”;用《南方周末》公布的統計數字,他們占8%;用葉檀的判斷說,他們“數量占比”不大;用賀衛方的判斷說,他們沒有“相當程度的民意基礎”。但是,根據南開大學副教授馬得勇根據其調查提供的數字,在中國網民中,他們卻“占到38.7%”。
針對《南方周末》2013年5月2日《調查“中國人眼中的民主”》一文中“中國人的政治立場中間偏左”的結論,馬得勇認為,之所以他們的結論會存在差異,除了兩項調查的劃分標準不同外,網民和普通民眾的立場不會完全相同也是一大原因。
除了馬得勇所說的原因外,“對影成N人”效應即“水軍效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古代有“對影成三人”之說,而在現代社會,由于信息技術的普及,可以對影成百人,千人甚至萬人。就以老夫我自己為例,年近花甲的我加入了30多個QQ群,同時在約10個網站發帖子,也就是從理論上說,我本人的影響力可以一下子放大約50倍。某些人如果蓄意要起哄,他們把自己的影響力放大百倍千倍是非常容易的,對于某些精力充沛的年輕人說易如反掌,所以,某些人的影響力可以幾何級數無限擴大。除了這種手段以外,在某些網站,還專門有人發廣告進行有償頂帖子,交一些費用可以幫你頂帖,達到多人點擊擴大影響的目的。
別看這些人人數不多,能量可不小,他們總體上文化程度相對比較高,而且控制著話語權,還在網絡上比較活躍,于是便出現 《南方都市報》就中國網民的政治立場問題采訪了南開大學副教授馬得勇時。馬得勇根據其調查,所得出的中國網民中,左派只有6.2%,右派則占到38.7%,中間立場者55.1%的結果。
“鬣狗戰術”就是某些人這些年來頻頻使用并且一度非常有效的戰術。每當國內發生某些事件,就使出他們的這一殺手锏,大到對國家政策的制訂的影響,對有影響的案件的審理的影響,小到讓某個并不具備獲得某種獎勵資格的他們的自己人獲某些獎。
“鬣狗戰術”曾經在對一些事件處理的影響中“很好使”,如果某些人的意志跟大多數人的意志是一致的時候,他們即使不用這一招,往往也是效果不錯。
“鬣狗戰術”和“水軍戰術”常常被這些人交替或者綜合使用。兩者的區別在于,有名有姓在網絡上發話并且形成一定規模影響的是“鬣狗戰術”;而披著“馬甲”在網絡上起哄的往往是“水軍戰術”。前者不管是正面講道理也好,忽悠也好,通常能夠講些道理;后者基本上屬于匿名的在跟帖中抒情、罵街、喊口號,基本上連像樣的話都說不利索。從表面現象看,好像他們代表了大多數民眾。因此,在一段時間內,“鬣狗戰術”被某些人當成了“殺手锏”。
但是人們看到,好像“鬣狗效應”最近不那么靈了。有關方面依法行事,不管牽涉到哪些人,哪些群體,該依法懲辦的還是依法懲辦,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結果某些平時雖然高喊“法治”,但是一直把自己凌駕于法律之上的人反而不習慣了。法律打擊他們希望打擊的目標就是“法治”,打擊他們不希望受到打擊的目標就變成“公權力”打擊“民眾”,“打壓輿論”了。而值得欣喜的是,法律并沒有被幫派政治所左右,而是真正回歸了“法治”的本義。
平心而論,并不是某些人運用“鬣狗戰術”一概不靈,但凡是失靈的時候都是因為一違背大多數人的意志,二違反法律,三違背高層現行方針,所以即使某些人后面有外部勢力撐腰也沒有用。
原因是,一群獅子圍過來了,一群鬣狗還扛得住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