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易中天的幾本“品”書(《品三國》,當然是“品”;我看,《讀城記》、《中國的男人和女人》等等,也都是“品”。是品評、也是品味),產生了一點念頭:教授們學富才高,自然能“品”,而且能成書;我等才疏學淺者輩,也不妨東施效顰,靜下心來品上一品。當然是品自以為能“品”得了的,比如說,“品”一個詞匯。
“品”與“揭秘”等詞匯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揭秘”是發掘、發現被某種原因掩蓋的實事、真相,那結果是客觀的。就像蘇文茂在《歪批三國》里說的,“我這里是正根”。頗有點讀者諸君再遇此議,就要以“我說”為“真解”的味道。而“品”則不同。“品”,是玩味,說出、寫出自己的感覺、自己的認識。對錯、當否,要由別人來評判。
于是我就來品“希望”。又以為未必必得標明是“品”,比如本文,就以“漫話”為題。不過自以為是罷了。
(一)
不知道經過了多少萬年,人類才終于脫離了動物界,成為了人類。當然,人類也還是屬于“動物”,但是它和我們通常所說的狹義的“動物”,很有區別。
人與動物的區別有很多,根本的區別,恩格斯說,是人能夠制造生產工具。而馬克思說,“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們自己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德意志意識形態》)。這當然都是十分經典的論斷,但他們各自的側重點不同。恩格斯側重于論證“勞動創造了人”;馬克思則側重于論證“人能夠生產他們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而我這里要說: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人有充分發達的大腦、充分發達的思維,或者說,就在于人有希望。有了希望,人才能夠制造生產工具;有了希望,人才能夠生產物質資料。
人類從地球上的稀有動物(人類出現的初始,必然是稀少的),繁衍、發展,終于統治了地球。究其實,就因為人是有希望的。人類在自然界生存、生活、生產,創造了世界上原本沒有的東西,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就因為:人有希望。因此可以說,是有希望的人改變了世界;或者說,是人的希望改變了世界。
(二)
人是為希望而生活、為希望而奮斗的。所以可以說:人是為希望而生存的。沒有希望的人難以生活下去。乞丐的最低希望,是明日一飽;垂危的病人,希望病情有好的轉機;斷絕了正常生活的希望的人,不是盡快結束生命,就是鋌而走險——拼了!
人因為有希望,就生產、就競爭、就發明創造。因此就可以說:希望是人類生產的原動力。
古人有古人的希望,今人有今人的希望,未來的人,必定也會有未來人的希望。
有人認為,私有財富是人類生存的目的,是人們生產的動力;因而斷言,共產主義是不可能的。
這話不對。是把古人和今人的希望當成了未來人的希望,把部分人的希望當成了所有人的希望。
未來的人,自有他們的希望;即使財產公有了,人們的希望、追求,也會更高更迫切。生產的動力是不會消失的。
(三)
古人、今人和未來人的希望固然不同;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人們,也有著不同的希望。窮人和富豪、兒童和成人、甚至男人和女人,希望都不盡相同。所以才有“人樂和不樂同”的說法。然而,各種各樣的希望在那里碰撞、研磨……就難免融合,于是就產生了事情的另一面——人們有了相同的(說共同的也行)希望了。其實,人們在剛剛脫離動物界的時候,希望本來是大致相同的,不過后來分化了。
處于同一社會地位的人們會有著大致相同的希望。同一國度、同一民族的人們,其希望也有相似之處。同是自然界生物的人類,自然就有差不多完全一樣的希望——希望自己能夠生產,能夠生存,能夠生活得更好。所以,共產主義總是會要實現的。
(四)
希望相同的人們聚在一起(或者同一國度、同一民族、同一地區、同一單位的人們有了共同的希望),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一種改變現狀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改變著世界的樣子。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事例(古代的、現代的;外國的、中國的;大的、小的;正面的、反面的)多得難以數計。
能使一群人希望相同、能帶領一群人實現希望的人,就是他們的英雄,也往往是他們的領袖。所以,自古以來的政治家們,總要千方百計地把自己的希望變成大家的希望;所謂智者、精英們,也總是到處推銷自己的希望。盡管他們之中,常常有把自己的的真正的希望遮掩起來的人——他們希望忽悠別人,以實現自己的希望。
搞政治的人如此,其他的人又何嘗不是這樣。人們常說,搞自然科學的人是最真實的;可是現在,假東西又何嘗不泛濫成災?造假,是為了實現造假者的希望。
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生產水平都不一樣;人們的傳統習俗,也不盡相同;又面對著令人眼花繚亂的世界、錯綜復雜的事物,人們的希望千差萬別。歷史呼吁著:整齊希望!
要使大家希望相同,就要能解釋過去和現在,就要能指明前景和未來。人們選舉領導、推舉領袖,就寄希望于他們:希望他們整齊大家的希望,帶領大家,實現美好的希望。鄧小平就做到了,所以稱為“設計師”。當然,面對中國和世界的形勢,他的希望是建立在他自己的思想觀念上的;假如毛主席還在,也許會指出另外的前景。
總之:中華民族是有希望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有希望的。
中國人民是有希望的。
背負著人民希望的人們,是不能不努力的。
(五)
關于“希望”,《現代漢語詞典》解釋了三層意思:(1)心里想著達到某種目的或出現某種情況;(2)愿望;(3)希望所寄托的對象。《辭海》解釋了兩層意思:(1)內心盼望達到某種目的;(2)也指所盼達到的目的。兩個解釋大同小異,就《辭海》的解釋而論,前者是動詞性的詞匯,是“內在”過渡到“外在”的沖動;后者是名詞性的詞匯,是“外在”作用于“內在”的結果。
事情原本是這樣:希望是思維的產物,屬于思想的范疇。它的產生不能不依賴于人的大腦。希望既屬思想,就又是主觀對于客觀的反映,或者說是“外在”作用于“內在”的結果。希望的產生又不能不依賴于人的實踐活動。二者缺一不可。
有人曾經認為,馬克思主義并不在乎人的思維的能力,唯一地看重的是客觀、外在、物質的力量。恩格斯批駁了這種觀點,但仍然是余孽不斷。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并不是他們所認為的那樣。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批判“實踐派”說:“你們要求人們必須從生活的現實萌芽出發,可是你們忘記了德國人民生活的現實萌芽一向都只是在他們的腦子里生長起來的”。不獨德國人,所有人的生活的現實萌芽,都只是在腦子里生長起來的。馬克思還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這些意思,毛主席是說得更加清晰明白了。
希望是思維和實踐的產物,是從實踐著的人們的腦子里生長起來的,它又指導著人們的實踐;生產、生活的實踐又檢驗、啟發、修正著希望,使希望更加完美、圓滿起來。實踐,思索,再實踐,再思索(說“思索、實踐;再思索、再實踐”也一樣,幾乎無法區別開來),循環往復,代代不息。
魯迅先生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在自然界留下了偉大的業績,希望還將劈破層層荊棘,伴隨著人類的始終,希望永遠是指引人類前進的明星。
共產主義,作為一種希望,最終將成為人類社會的歸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