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70年代新古典經濟學完全背離了古典傳統開始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主題局限于資源配置問題。在這方面杰文斯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用西方經濟學家的話說杰文斯“把‘經濟學的列車’開上了資源配置的軌道”。1932年英國經濟學家萊昂內爾•羅賓斯在題為《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的論文中第一次正式地把稀缺資源的合理配置規定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他說“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作為目的和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間關系的人類行為的科學。”直到晚年羅賓斯還堅持自己的這一經濟學定義說“我將繼續我關于經濟學問題定義的立場”“我堅持按照由稀缺性所限定的行為描述這一主題。”
羅賓斯的論文不僅在發表之初“產生了一場真正的轟動”而且對現代西方經濟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科書很多都把羅賓斯的定義奉為圭臬在教科書的導論中以這種或那種形式重申羅賓斯的經濟學定義。
吳易風教授曾經對最近幾年西方國家出版的一些經濟學教科書關于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定義進行了梳理,曼斯菲爾德在《經濟學》一書中說“按照一個標準的定義經濟學研究滿足人們需要的在可供選擇的用途之間配置資源的方式。”尼科爾森在《微觀經濟理論》一書中說“經濟學通常被定義為研究稀缺資源在競爭性目的用途之間的配置。這個定義強調經濟學的兩個重要特點……第一生產性資源是稀缺的。……對資源如何利用必須進行選擇。K.E.凱斯、R.C.費爾在《宏觀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說“經濟學研究人們和社會怎樣做出抉擇來利用自然界和祖先提供的稀缺資源”。S.費希爾、R.道恩布希、R.施馬倫西在《經濟學》一書中說“經濟學研究社會怎樣以有限的、稀缺的資源決定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M.帕金在《微觀經濟學》一書中說“經濟學研究人們怎樣試圖用他們的有限資源來滿足他們的無限需要。”R.J.拉芬、P.R.格雷戈里在《宏觀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說“經濟學研究人們如何選擇用他們的有限資源土地、勞動和資本來生產、交換和消費商品和勞務。”R.B.埃克隆、R.D.托萊森在《宏觀經濟學》一書中說“經濟學研究實際上具有無限需要的個人和社會怎樣做出選擇來配置稀缺資源以滿足他們的需要。”
從上述引文中不難看出這些定義盡管不完全一樣但其基本意思都來源于羅賓斯都把資源配置規定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但是隨著經濟學研究的發展羅賓斯的經濟學定義在西方國家已經受到了廣泛的和有根據的批評,不少西方經濟學家先后從不同角度對羅賓斯的經濟學定義提出了質疑。有的西方學者批評羅賓斯把經濟問題僅僅歸結為資源稀缺問題而對資源過剩引起的經濟問題卻毫無所知。在羅賓斯經濟學定義問世的1932年歷史上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困擾西方社會的是勞動力過剩、資本過剩、土地過剩即資源過剩而不是資源稀缺。
羅賓斯的經濟學定義是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提出的可是在30年代大蕭條期間“人們對微觀經濟學的興趣喪失殆盡。”J.羅賓遜不無諷刺地說“1932年羅賓斯教授……發表了他的著名論文。在這篇論文里他把經濟學評述為研究稀缺資源在各種可供選擇的使用中間進行配置的科學。……可是本文發表的時間卻是不幸的。在這本著作刊行的時候英國有三百萬工人失業而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統計數字剛好下降到原來數字的一半。當為了達到任何目的的資源完全沒有先前那樣稀缺時本書出版了這恰是一種巧合。”為此新劍橋學派以產業結構和分配結構研究為重點吸收凱恩斯理論注重歷史因素和制度因素分析、強調不確定性和預期等優點克服忽視資本主義經濟的積累過程、增長過程、分配過程等缺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后凱恩斯主義理論體系。還有西方學者批評羅賓斯的經濟學定義直接同宏觀經濟學相沖突。
P.格羅奈維根認為“羅賓斯定義的主要缺陷是它與凱恩斯的著作和與失業均衡可能性的證明不相一致因而與羅賓斯要求資源必須是稀缺的經濟問題的存在相矛盾。”有的西方學者批評羅賓斯的經濟學定義把分配問題排除在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之外。有鑒于這類批評P.A.薩繆爾森在《經濟學》15中試圖把稀缺資源配置問題和產品分配問題綜合在經濟學的定義之中。有的西方學者批評羅賓斯的經濟學定義把技術進步、制度變遷等許多重要因素排除在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之外是把經濟學研究“變成一種比較簡單的求最大值的應用計算技術……如果經濟學沒有比這更多的事情可做我們最好就把經濟學研究完全交給應用數學家。”L.G.雷諾茲說按照羅賓斯的定義“在一定程度上屬于社會—政治范疇、常常無法用數量表示的理論探討/決定資源供給和技術的因素逐漸被逐出了嚴格的經濟學領域。在制度結構方面可以觀察到相同的趨勢。”
加爾布雷思認為資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產者的權力”“權力系來自資本所有權———生產資料所有權”而羅賓斯等人的經濟學定義可能是“掩蓋這種權力的幌子”。加爾布雷思主張擴大經濟學的研究范圍把被掩蓋了的這種權力包括在內。J.M.布坎南認為羅賓斯的經濟學定義“不是推動著而是阻礙著科學的進步”。布坎南主張經濟學要研究“人類關系制度”他說“我建議將此人類關系制度引進經濟學家的研究范圍廣泛地包括集體制度和私人制度。”而羅賓斯以資源配置為研究對象逃避了對“人類關系制度”的研究。布坎南認為資源配置理論“不應該在經濟學家的思考過程中占主導地位”8
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經濟學家正在為“醞釀一個羅賓斯后的定義”而進行探索。雷諾茲還說在很多方面“經濟學均已超越了羅賓斯的定義。雖然我們仍引其言論但是我們已不再循其足跡。根據我們的實踐修改定義現在正是時候”。
羅賓斯在經濟危機最嚴重的1932年發表他的《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提出經濟學的定義不是偶然的。經濟危機最嚴重的年代也是西方傳統經濟學危機最嚴重的年代。就在1932年凱恩斯公開承認“西方經濟學家今天是世界上一群最無能的科學工作者”。在大蕭條時期英國的一些知識分子開始重新思考資本主義的命運和前途問題。一位西方學者說“馬克思主義在30年代劍橋大學的學生中是盡人皆知的……馬克思主義成為可供選擇的經濟學之一……有人開始思考馬克思主義者考慮到的問題。”在這一歷史背景下政治上敏感的羅賓斯出于在經濟學領域抵消馬克思主義影響的考慮精心地制定了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定義相對抗的經濟學定義。
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馬克思在《資本論》第卷序言中寫道“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這里明確表明他不是研究物質生產一般的自然規律而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殊規律。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經濟學和傳統政治經濟學對經濟學的定義和研究對象的界定都是有特定歷史涵義的無論是僅僅把資源配置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的。
當我們回溯經濟史就會發現有些古典經濟學家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提出一系列值得關注的論述。重農學派被馬克思稱為現代政治經濟學的真正鼻祖。重農學派的創始人弗朗斯瓦•魁奈關于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目標的觀點可以說是開創性的大大超過了他的前人對后代經濟學家也有極大的啟示作用。他指出“經濟學的目標在于通過研究保證人類社會能使支出再生和持續的自然規律以使支出達到可能的最大的再生產。”使經濟學真正成為科學的是古典經濟學亞當•斯密是古典經濟學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776年是人類經濟思想的不朽之作。在這部巨著中斯密論及了經濟學關注的中心是富國裕民,斯密認為政治經濟學就是要給人民提供豐富的收入和給國家提供足夠的收入要達到這樣兩個目的必須找到增加財富的原因,因而研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成為該書的主題。但書中卻沒有明確地給經濟學下定義。被馬克思推崇的古典經濟學完成者大衛•李嘉國對政治經濟學的見解和斯密幾乎一樣認為政治經濟學是探討財富的起源和增殖規律的但兩人又有所區別。斯密強調的是如何用搞好自由交換來增殖財富而李嘉圖則強調的是如何用搞好社會分配來增殖財富。
我們考證經濟學的定義,非常必要,因為配置資源這樣的定義,已經完全偏離了現在,現在經濟學既無人研究資源,也不研究配置,資源配置早已淡出經濟視野,即使有這方面的研究也僅僅是非常小的一個分支,而且這一分支根本就不占重要地位,其次談資源配置,忽悠了分配和社會福利的問題,讓經濟學產生巨大缺陷,研究影響著人們對經濟學的認識。
高連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