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配置通常是指在一定的范圍內,社會對其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間進行分配。合理配置各種資源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
資源配置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研究。資源配置的內容是由各種資源的使用價值決定的。各種效用、功能不同的資源要按合理的數量比例配置組合起來,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社會生產才能順利進行。從資源配置的內容來看,影響資源配置的因素一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自然條件。自然條件包括地理位置、氣候狀況、資源的品種和數量等等。自然條件不同,對資源配置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在溫帶地區,對能源的需求就與寒帶地區、熱帶地區有所不同。在水資源充沛的地區,就可以將較少的資源用于水資源的收集、儲存和輸送。
二是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在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對資源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社會對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的需求是與工業生產相聯系的。沒有核技術的出現和應用,社會對與此相關的資源不會有任何興趣。隨著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社會消費需求也會不斷變化。這也對資源配置產生影響。
三是社會經濟制度。社會經濟制度決定社會生產的目的和產品的分配,從而影響資源的配置。比如,在資本主義社會,追求剩余價值主宰著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這必然對資源的配置產生巨大的影響。比如,當破壞生態平衡、掠奪性的使用自然資源會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的時候,這種行為就很容易發生;當奢侈浪費、腐化虛榮的生活方式會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的時候,這種風尚就會被提倡,此類產品就會耗費大量社會資源。對剩余價值的追求會產生社會生產與消費之間不可克服的矛盾,由此會造成生產資料的生產與消費資料的生產之間的失衡,從而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四是社會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這些不同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對衣食住行、文化娛樂等方面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影響社會資源的配置。
從資源配置的形式來看,一般認為存在兩種主要形式。一是計劃配置,二是市場配置。計劃配置是由一個中心根據預測和目標直接進行資源配置的,常常被形容為是由一只看得見的手在支配。市場配置是通過價格波動來間接進行資源配置的,常常被形容為是看不見的手在支配。在現實生活中,在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條件下,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在全社會范圍內采用計劃配置的形式,市場是在全社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唯一可行的形式。在這里要提及計劃配置,因為現階段在各個企業內部,在一個企業范圍內,這是資源配置的主要形式。
客觀地說,資源配置的形式對資源配置的比例關系有一定的影響。比如,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情況下,無論是以貴金屬作為一般等價物,還是使用信用貨幣,社會都必須為此耗費社會資源。但這種影響遠遠小于上面提到的幾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從總體上說,資源配置的形式不能決定資源配置的比例關系。相反,無論哪種資源配置形式都應當去實現主要由上述因素決定的合理的資源配置的比例關系。這一點,在市場這種配置資源的形式上表現的特別明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自然條件的國家、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市場都在發揮著配置資源的作用。比如,既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配置資源所實現的比例關系,必然體現著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對剩余價值的追求壓倒一切。同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配置資源所形成的比例關系也必然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從資源配置的內容主要是使用價值的配置和影響資源配置比例關系的上述主要因素來看,政府參與資源配置是必然的。政府的參與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與社會經濟制度因素相關的方面。比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一方面政府代表全體人民行使國有企業所有者的權力;另一方面政府代表全體人民掌管和運用國家的財政性收入。政府這些權力的行使必須體現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性質和要求,否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會失去社會主義基礎。而政府這些權力的行使,必然影響社會生產的目的和結構,影響社會收入的分配和用途,影響生產和消費的比例關系,等等。這些必然會影響資源配置。
二是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關的預測和預先安排方面。自然環境和人口的變化、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提高、經濟發展和結構的變化、新的社會文化和消費潮流的出現、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改變、等等,都會影響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趨勢。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都應當密切關注、認真研究這些情況,力求能夠做出比較正確的預測,并且據此提前進行相應的安排。與這些預測相關的安排,如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必然會影響資源配置的比例關系。
三是在與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相關的方面。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整體利益與局部或個體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有基本一致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比如,為了保護自然環境要強制一些企業停產;為以后進行的積累要犧牲或縮減眼前的消費;為了全社會的需要集中部分資源進行公益性的公共服務;等等。這類問題無論用何種形式配置資源都會存在。政府在這方面進行的決策和安排也必然影響資源配置的比例關系。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實際上市場是在政府已經參與的情況下進行資源配置的。也就是說市場的主要作用不是決定資源配置的比例關系,而是實現事實上已經存在的對資源配置的客觀要求。資源配置的比例關系主要是由上面提到的幾個因素決定的。政府的行為對資源配置的比例關系也有重要影響。不應當夸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是配置資源的基礎應當是指市場是配置資源的基本形式。
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條件下,政府參與資源配置的程度和對資源配置的作用是不同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特點,政府參與資源配置的程度和力度要超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這體現了人們對自覺組織經濟活動的追求,體現了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歷史性進步。但是,相應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就必須注意防止政府在參與資源配置時違背客觀規律的問題。
首先,不能違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規律。政府在參與資源配置時不能采用超越現實生產力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體制和方式;國民收入的分配要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提高生產積極性,不能脫離實際可能。第二,不能違背市場經濟的有關規律。比如,要尊重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各類經營主體的經營自主權,堅持等價交換原則,講究經濟效益,等等。第三,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預先安排不能違背自然科學規律、產業發展規律、文化及其他社會生活領域的發展規律,等等。預先安排要建立在科學預測的基礎上,廣泛聽取意見,慎重進行決策。第四,要統籌兼顧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個體利益,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處理好城市與農村的關系、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關系、積累與消費的關系、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第五,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還必須遵守國際經濟交往和國際競爭的相關規律,處理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關系。如此等等。
毫無疑問,政府參與資源配置的行為不可能完美無缺,甚至不可能不出現失誤和錯誤。但不能因此而不履行應盡的職責。只要堅持執政為民、實事求是、努力探索,就會不斷地接近真理,越作越好。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是市場上千千萬萬個經營主體共同行為的結果。但這種共同行為的結果是由各個經營主體各自獨立進行的,自主的、自發的行為所形成的。沒有統一的組織指揮。因此,市場配置資源有客觀性的特點。它能夠客觀地綜合反映包括上述主要因素在內的各種因素對資源配置的要求。市場配置資源的客觀性特點為政府參與資源配置提供了一個客觀的參照體系,可以通過市場來觀察政府參與資源配置的行為的科學性和正確性。當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的時候,當市場供求急劇失衡的時候,當經濟結構嚴重扭曲的時候,當市場長期萎靡不振或者極度亢奮的時候,等等,都應當認真檢查、反思、研究政府參與資源配置的行為是否有違反客觀規律的問題。
但是必須指出,當出現上述現象的時候,并不一定是政府行為的問題。由于市場配置資源存在的缺陷,上述現象的出現很多時候是市場的問題。市場中經營的盲目性,市場導向的急功近利,市場滋生的投機炒作,市場競爭和對超額利潤的追求導致的違法行為,等等,也是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市場也是有代價的,有些代價也是很昂貴的。因此,必須客觀的、實事求是的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區別不同情況作出正確處理。不能一概而論。
總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必須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研究資源配置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資源配置與市場的關系、資源配置與政府的關系,以及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關系,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積極作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