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密集型產品的專利零成本復制,有規模才經濟。
一個天平,你要打破它,只需要移動10%的籌碼,另外90%會因為天平失衡自己滾過來。
日韓高科技企業失去了中國市場,就意味著單位產品的成本大幅提升。例如,美國F-35戰機研發費用加機床及模具費用合計100億美元,這些是固定成本,無法避免。而生產100架跟生產200架,單機平攤成本分別是一億和5000萬美元,如果單機機制制造費用(即材料等可變成本)是2000萬美元,就意味著生產100架,單機成本是1.2億,生產200架,單機成本是0.7億,即銷售下降50%,成本上升70%,高售價反過來再使銷量下降,這足以造成一個高科技企業的倒閉。
因為美國F-35買的人少了,所以單機價格一直上漲,而漲價后,買的人更少了。這是個惡性循環。
2012年3月,松下發布了2011年的年度財報,以7720億日元(約合96.7億美元)一舉創下了1918年成立以來的最嚴重虧損記錄。對此,公司總裁把原因歸結為對LCD與plasma(一種等離子顯示技術)投入了過重的資本,這個意思就是,研發和投資都投入巨資了,但是銷量不足,成本收不回來。
日韓高科技企業,靠中國市場銷量來攤低單位產品的科技研發成本。如果中國人不賣日韓產品,則其銷量下降——單位產品成本上升——售價高,銷售不好——利潤劇烈下降——研發資金投入劇降——惡性循環,產品銷售不好——企業倒閉。高科技企業如此,汽車企業也是如此,一些高科技企業只要銷量下降30%,天平就會發生大幅傾斜,甚至會造成致命的打擊。
日本對華出口大概占日本對外出口的22%,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和出口對象。
2012年前8個月,中國對日出口986億美元,進口1200億美元,貿易逆差214億美元。日本僅僅為中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貿易額度甚至低于東盟。
日本出口產品主要是高科技產品,凝聚了知識產權。打個比方,日本的產品類似于電影,影片的拍攝成本(產品研發成本)和電影院(工廠和設備)這些成本早就是固定的,而增加一個觀影者,他的票錢就直接是利潤。日本出口的芯片,本身并不值錢,只是這里蘊藏的研發和設備成本占了絕對大頭。假如觀影人數(產品銷量)增加20%,這銷售額幾乎全是利潤。
而中國出口日本的產品,成本更多集中在可變成本,例如一件襯衣,成本主要在布料和人工上。而日本的芯片,成本主要在研發和設備上。兩種產品的特性有很大的區別。銷量下降20%,對高科技產品是致命的,可能直接從巨利到虧損了;而對制衣廠等,影響成本不大,所以利潤也不會大幅變動。
另外中國拒絕日貨,可以從北美和歐洲買,他們會飛速壯大,并擠壓日本貨。而日本拒絕中國貨,很困難,因為少有替代,那將承受產品銷價大幅上升。
(文章標題為老驥所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