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個道理在今天看來非常淺顯平常。然而,只是在近幾十年來,人們才對它有切身體會。
生態失衡、環境破壞、溫室效應、資源短缺等問題現在通稱全球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都是人類過度攫取自然資源。自人類誕生以來,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都離不開對自然界的開發利用,但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里,這種開發利用都保持在較低限度內。地球環境本身具有的修復能力,使人對自然的改造不會破壞人與自然的平衡。然而,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后,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提高,過度攫取自然資源導致地球環境不能自然修復,生態系統日漸失衡。如果這種趨勢不能扭轉,總有一天,人類將因失去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而滅亡。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已經千萬年,為何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后就出問題?這是因為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資本主義社會以前,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長期占據統治地位。自然經濟的生產活動主要是為滿足生產者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由于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是有限的,而且基本穩定。所以,自然經濟的生產活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就一直比較小。而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與自然經濟完全不同。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為了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是為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以外更多的欲望,這樣資本家才能最大程度獲取利潤。資本家為追逐利潤,傾向于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同時也不斷擴大對自然資源的攫取。特別是在科技革命推動下,生產規模會以指數效率擴大。當自然資源供應不足以滿足生產規模的擴張,就會發生危機。
社會生產方式發生根本變化后,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巨變。在欲望驅使下,資本家為追求利潤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同樣為了利潤,要把更多產品銷售出去,也通過各種手段刺激人們的欲望。當代的人們,只要打開電視,各種商業廣告就撲面而來。走在街頭,也會看到各式各樣讓人眼花繚亂的廣告牌。這些廣告刺激著人們對快餐的食欲,對奢侈品的占有欲,對物質生活的向往、迷戀。不僅商業廣告如此,人們接觸到的各種影視劇、書籍、報刊也大多在向人們傳遞這樣的信息:追求物質享受是正當合理的,人們應該為享有更好的物質生活而努力奮斗。當這樣的信息成為多數人的信念,不斷消耗更多的資源來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就成為必然的趨勢。
好的價值觀如何產生,什么樣的價值觀是好的?這是倫理學家們熱衷討論的問題。一種觀點認為,好的價值觀和生物物種一樣是經過自然選擇的。千差萬別甚至相互矛盾的價值觀之間也展開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在一個族群中如果產生好的價值觀,能幫助這個族群更長久地生存,也讓這種價值觀流芳百世。反之,如果產生不好的價值觀,將會損害族群的發展,甚至導致種群滅亡,這種不好的價值觀也隨之湮滅。例如,在人類歷史上,近親通婚曾在很多族群中被認為是正當的,但由于近親通婚易導致遺傳病,凡是允許近親通婚的族群,在競爭中都處于劣勢,逐漸被淘汰。所以,現在近親通婚在大多數族群中都被禁止。
由此可見,即便是在承認價值多元化的今天,任何價值觀的存在都以不損害整個族群的生存為前提,否則就是不好的價值觀。同樣道理,如果人人都認為“物質享樂是好的,追求物質享樂是正當的”,而所有物質享樂都以消耗自然資源為代價,所有人都追求物質享樂必然最終導致自然資源的枯竭,人類最終會因失去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而滅亡,那么認為“物質享樂是好的,追求物質享樂是正當的”,就是不好的價值觀。然而,在物質主義盛行的當下,多數人都在理直氣壯地追求物質享樂,認為這種生活方式是理所當然的。正所謂“以酒為漿,以妄為常”。我們不得不為整個人類的前途擔憂。
有限的自然資源作為一種硬約束,是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天花板”。今天,我們距離這個“天花板”并不遙遠。實際上,在過去的一百年里,人類已經幾次碰到“天花板”。上世紀7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機,就是高速運轉的工業機器在石油供應突然被限制后陷入癱瘓,導致全球經濟近10年的大蕭條。但這場危機之后,發生了計算機技術革命。新技術革命大大提高了對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把“天花板”向上移動。過去一百年里,正是科技革命一再提高對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一再給資本主義工業發展擠出新空間,延緩人與自然矛盾激化的時點。然而,科技革命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帶來的人與自然的矛盾。只要人類還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資源就總有被耗盡的一天。
千萬年來,人與自然都能和諧相處。今天的人們難道與古人有何不同嗎?顯然,人的身體還是一樣的,不同的是人們組織生產的方式和從事生產的目的。既然問題產生在當下,那么當下的人們不妨從古人身上多學一些東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