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與“出云” -------中日兩國航母背后昭示的問題
最近的一段時間里,中日兩國在海軍軍備上都開始亮出自己的王牌,大有針鋒相對的意思。就航母方面來說,中國拿出了“遼寧”號,并且還試飛了艦載戰斗機,一度讓國人大感振奮。而就在此后不久,日本方面也立即將一艘所謂的直升機驅逐艦“出云”號送下了水,其實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是艘準航母,只要經過改造,立即就能當做輕型航母使用。
面對日本人的挑釁,很多國人曾自我安慰式地認為“遼寧”號比之日艦有如何如何的長處?其實,筆者認為根本的問題并非在這兩艘軍艦本身,而是由這兩艘軍艦所反映出的兩國軍工實力的巨大差距!
“生下的蛋”與“買來的蛋”
了解“遼寧”號的軍迷都該知道,“遼寧”號并非是中國建造的艦只,而是前蘇聯建造的半成品航母“瓦良格”號。中國人費盡心力,才把這么一艘半成品從烏克蘭弄了回來,而后就一直放在大連。2005年的時候,中國方面開始對其進行改造,直到去年才將這艘半成品軍艦搞成了今天的“遼寧”號。
反觀日本方面,“出云”號并非是買來的,而是日本造船工業的成果。在“出云”號之前,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會社已經建造了同級別的“日向”號。對于強大的日本造船工業來說,繼續建造此類艦船,甚至制造出比此類更大更先進的產品應當不是問題。
這就是兩者的差別,形象地說,“遼寧”號就像是中國從俄羅斯好不容易買來的雞蛋,而“出云”號及其“同胞兄弟”們則是日本生下來的雞蛋。這兩艘軍艦所反映出來的不單單是艦只本身的差別,而是兩國軍工體系的巨大差距。
戰爭常常伴隨著巨大的消耗,尤其是兩強相抗,難保不會有艦船的損失。對于沒有生產能力的中國來說,這艘“遼寧”號再好,可一旦在交戰中折損,那么中國就此失去了航母,因為中國沒有“生蛋的老母雞”。反觀日本,因為其不但有“雞蛋”,還有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他們就算是接連損失兩艘甚至三艘,他們依然能夠造出新的戰艦,甚至比失去的更多更好!這就像外國神話中的九頭龍,砍掉一個頭,它又會長出來一個。
當我們的某些軍迷還在大談特談“出云”與“遼寧”戰力高低的時候,他們是否想過這個最關鍵的問題呢?
養好“母雞”才是制勝的根本
戰爭是體系之間的較量,而非只是人與人,武器與武器之間的較量。如果戰爭體系不完善好,那么光有幾件值得炫耀的武器是沒多大意義的。
遙想當年北洋艦隊成軍之時,中國人以為擁有“定遠”和“鎮遠”這樣世界一流的鐵甲艦便實現了自強,以為靠花錢就能夠買來實力。然而,甲午海戰的慘敗卻給了中國人沉重的一擊,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缺乏獨立自主軍工體系的悲哀。我們能夠買鐵甲艦,但卻造不出足夠而合格的炮彈,更沒有為自己軍艦更新換代的能力。結果,北洋水師的軍艦在海戰中沉一艘,少一艘,沒法補充;北洋水師的炮火落后,炮彈又不能自給,結果痛挨了別人的打,卻無法擊沉一艘日本軍艦!這個教訓難道還不深刻嗎?
與清帝國呈鮮明對比的是二戰中的美國,盡管一開始就因為遭遇偷襲而損失大量的戰列艦,盡管開戰時就那么幾艘航空母艦。但美國人有強大的工業制造能力,一旦這臺機器開動,美國人的航母、飛機、戰列艦是越打越多。與之呈鮮明對比的是日本人,盡管不乏戰術上勝利,但其軍艦和飛機卻越打越少,越打越舍不得,最終只能是失敗??梢姡I制造能力的強大遠比一場海戰的勝利,和一兩件武器的強弱更為重要。
從這個方面來看,我們從“遼寧”號身上看到的不應當是值得過分驕傲的榮耀,反倒是一種需要我們警惕的危機。需要指出的是,日本采取“藏兵于民”的方式發展軍工,儲備戰爭資源。日本的很多民用工業其實都有生產軍備的能力,一旦戰爭爆發,他們的民用企業很快就能夠轉為軍工企業。
反觀中國,其船舶制造始終還是處在產量數一數二,質量參差不齊,核心技術依然缺乏的狀態中。有文章指出,中國船舶工業總量全球第一,但也只是看上去很美。目前,中國造船企業在技術與設計上與日韓企業差距明顯。據了解,我國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分別不足10%和5%。業內甚至有觀點認為,我們是在吃別人不要的“面包屑”??陀^地看,我國現在制造主力船型已經不成問題,但只有極個別企業具備高技術含量船舶的制造能力卻是事實。更糟糕的是,目前國內船舶配套自給率僅在50%左右,而日本和韓國的船舶配套自給率則都高達90%以上。長期以來,中國在船用設備領域的研發投入嚴重不足,中國船舶配套業總體技術水平嚴重滯后:船用核心部件大部分都需要依賴從國外進口解決;部分國內產能也都是授權許可證生產,產量滿足不了需求;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部分船用設備產品品牌認知度還很低,無法在世界范圍內享受維修等配套服務,從而得不到國際船東的認可,只能為沿海小型船舶和內河船舶配套。據預測,目前我國船用甲板機械缺口近50 %;部分船用艙室設備、船舶通訊導航自動化系統等其他設備技術水平滯后,配套能力缺口更大。
民用工業是國家軍工的根基,軍民企業之間還會有技術溢出效應。如果民用技術落后,那么軍工企業以及國家的總體戰爭潛力也都會受到影響。因此,中國民用造船工業的這種落后的現狀是令人擔憂的。
這種危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更可怕的是,這不單單是艦船行業的問題,也不單單是軍工部門的問題,中國很多行業的狀況都與此相似,即產量龐大,而質量低下,同時又沒有核心技術。對于一個大國來說,我們最應該努力去做的就是養好我們的“母雞”,讓我們擁有強大而獨立的軍工體系。如果能養好這只“老母雞”,那么我們何致于拿著人家沒搞完的半成品當寶?
我們要有能夠“下金蛋的老母雞”
“遼寧”號出海并非毫無令人興奮之處,畢竟這是中國擁有的第一艘航空母艦。但筆者希望能夠更早地見到“中國造”航母出海,那時才是中華民族真正揚眉吐氣的一刻,否則我們同印度之流又有什么不同?因此,作為一個中國人,筆者盼望安裝著“中國心”的“中國造”航母能夠早日出海,更盼望我們有那能夠下出無數“金蛋”的“老母雞”。
那么我們該如何養好自家的“老母雞”呢?
首先,要以國家計劃為主,市場營銷為輔。國家戰略產業大多是需要長遠投資,而短期內極難獲得經濟利益的行業。如果以市場經濟理念去搞戰略產業,那么就需要很長的時間和代價,甚至很可能會在列強的擠壓下“胎死腹中”,這是中國這樣一個后發國家所不能承受的。其實,不單單是中國,日本、美國、歐洲等列強在發展戰略產業上也是寧可長期虧本經營,也要實現獨立自主發展。以歐洲的空客為例,為了發展自己的民航工業,以便能夠與美國的波音競爭,歐洲各國不但聯手合作,而且還硬是頂著虧損了幾十年的壓力,一直以政府財政補貼支持空客與波音競爭,最終成就了空客的今天。至于市場因素,不是不可考慮,但也要在有實力以后,在能夠站得穩的情況下。這時我們才可以考慮降低成本,拓寬銷路的問題,以便最終形成既能賺錢,又能保家的戰略骨干產業。
其次,以國企為骨干,以民企為輔助。前面已經說到,發展戰略產業要以國家計劃為主,市場營銷為輔。相應的,戰略產業就要以國營企業為主,民營企業為輔。對于中國這樣的后發國家來說,國家政府的作用是戰略發展所不可缺少的,而國營企業則是國家在經濟領域的重要力量,理應承擔起戰略重任。而且相比于逐利而生的民營企業而言,國有企業以國家政府為依靠,更適合進行這種長期的,而且艱苦到虧本的戰略產業發展。而民企呢,則可以在國企打開戰略產業發展之路后再慢慢地在與國企的合作中涉足進來,并作為國企的補充而存在。在這里,筆者要敬告各位,不要指望中國能夠如美國那樣靠私營大公司來打造飛機軍艦,因為兩國國情全然不同,不可模仿!
再次,整合國內戰略產業,形成協同合作的產業軍團。中國目前的一些產業處于散亂小的狀態中,部分戰略產業雖然情況略好,但仍無法像日美等國那樣形成協同合作的戰略體系。因此,需要通過一些手段將戰略產業予以整合,既不能人為地盲目搞“拉郎配”,也不應該以“反壟斷”的名義過分拆分國有骨干企業。同時,還應該清理部門主義、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對國內拆除行業壁壘,打通產業血脈。
總而言之,發展戰略產業就是一場艱辛的“長征”,要投入無盡的耐心和智慧,絕不可為小利而輕言放棄。因為這從根本上講并不是在做生意賺錢,而是在打造中華民族的脊梁,是在為中華民族造未來,造尊嚴!如果用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的一句名言來形容,那就是“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搞出來!”養好了這只“老母雞”,其意義甚于買10艘“遼寧”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