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部赴遼寧省大連市、朝陽市、凌源縣暑期實踐活動圓滿結束
曾經有人說過“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使我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 2013年6月30日,大連的天氣還沒有開始反常的燥熱。來自大連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部的15位同學們踏上了“遼寧省大連市朝陽市凌源縣暑期實踐團”的夢想之路。
2012年11月,習主席第一次提出了有關中國夢的概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中華人民的富強之夢;中國夢,是華夏兒女的復興之夢;中國夢,更是莘莘學子的報國之夢。每個人心中的中國夢都是不同的。在本次實踐活動中。團隊主要對城鎮居民、學生、農民和企業進行關于“中國夢”的相關采訪,了解了他們心中的“中國夢”。
“我的夢想是一家人辛福快樂”
6月30日上午,大連理工大學的同學們來到大連市星海廣場。并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書寫“夢想板”等形式進行調查采訪。團隊隊長告訴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他們遇到了不同類型的人,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被邀請后,他毫不猶豫的在書寫板上寫下“孩子們好”四個字。除此外,“中國夢”還集中在提高工資、生活環境加以改善等方面。
夏天是一個傷感卻又充滿期待的季節,一大群畢業生涌入社會追求新的起點,又有另一群人帶著夢想踏入新的校園。當日下午,實踐團15人共分成3組分別前往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和東北財經大學進行“學生夢”的相關調研。“重過大學四年”“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我的家越來越好”諸如此類的書寫板內容讓每一個隊員都深有感觸。隊員任家琪告訴記者,在看到學長學姐們的答案時,自己也在反思,希望自己能在大學中不留遺憾。
這就是生活——農家的歡樂
8月27日,實踐團指導老師孫海英帶領15名團隊成員來到了遼寧省凌源縣的康杖子村。康杖子村地處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是一個依然以傳統農耕為主的村子。村子里錯落有致的排列著很多磚瓦做的平房,周圍都是綠油油的莊稼地,自然景色很美。實踐團隊來到村里得到了村民的熱情招待,團隊成員以拍攝短片的形式記錄了這不同往常的一天。“同村民一同勞作,聽他們講發生在這里的故事,蹩腳的普通話說不上好聽,但確實很真實。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堅定的追求。”隊員梁辰說道。在通過一天的采訪調查之后,梁辰同學告訴記者,當她拿著鋤頭與一位已經60多歲的農民伯伯肩并肩在田里穿行,農民伯伯告訴她,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他的孫子能考上好大學,不用再像他一樣種一輩子地。
鋼廠之行 不一樣的體會
8月28日,實踐團隊又來到了坐落在遼寧省朝陽市的鞍凌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鞍凌公司是鞍鋼集團和凌鋼集團于2007年合資建設的一個新興鋼鐵公司。鞍凌公司財務處杜處長在與隊員聊天時說道“我認為的中國夢就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具體體現,用我們這個鋼廠做例子,我們的進步發展能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做出貢獻,也能讓我們的員工生活更幸福。”隨后,鞍凌公司相關負責人帶領團隊成員對公司的廠區進行了參觀,并向隊員詳細講解了燒結、煉鋼、軋鋼等鋼鐵生產流程。“第一次參觀鋼廠,發現和之前想象的存在很大的出入,生產鋼鐵的過程是十分復雜的,軋鋼時居然可以在幾十厘米的鋼柱上切割下幾毫米的鋼片,不可思議!而且在參觀過程中我還發現鞍凌雖然是一個重工廠,但卻有著很好的綠化。”邵航說道。
8月末的大連依舊持續著悶熱,出伏過后,天氣還是“熱得要命”。暑期的實踐活動也已經告一段落。本次實踐的隊長李艷芳告訴記者“我們15名隊員一起走進城鎮,一起走進農村,也一起走進工廠,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見到了很多新事物,收獲了知識,也增強了能力。我們看到了‘中國夢’在不同的人心中的意義。對我來說,這真的是一次很難得的經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