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七月二十七日,用中國人民志愿軍鮮血換來的朝鮮停戰協定簽字。持續了三年零三十三天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中朝人民反抗侵略、保衛和平的勝利。
60年之后的今天,志愿軍后代及愛國青年在北京聚會,紀念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勝利60周年。本刊報道的是全國眾多自發于民間的紀念活動之一。
大會主持人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政委李志民的女兒李新星,她說:“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1953年7月27日,朝鮮板門店停戰協定簽字。我們的父輩浴血奮戰,以小米加步槍的極落后的裝備打敗了鋼鐵化的17個聯合國軍,打敗了美帝國主義。值得我們這么自豪的歷史事件,卻無聲無息壓制著。我們現在的裝備已經大大超過當年,一些方面位于世界前列。但是看看現在我國周邊局勢,就更讓人懷念當年我們父輩舍生忘死保家衛國的英雄壯舉。我們聚會紀念抗美援朝勝利60周年,就是要讓志愿軍精神傳播下去,讓我們的后代永遠記住這一段光輝的歷史。”
參加聚會的深交所(典藏中心)黨委書記陳先進以及有關人員發言說,為了永遠紀念抗美援朝戰爭,我們建立了[志愿軍文獻庫],還要舉辦抗美援朝紀念展,展出有關這場戰爭的資料圖片實物。我們的這次活動是起點,不是終點。我們的這個公益展覽,要永遠舉辦下去,展品永久保存,以教育后人。不能讓這段歷史隨歲月流逝而淹沒。
一位年輕的歷史學家發言:“我是研究歷史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民族最光榮的歷史?,F在常聽到反毛污蔑抗美援朝戰爭的言論,我非常氣憤。最近聽到解放軍一個副總參謀長說什么問題要擱置,留給后人解決。我很驚訝!我們的歷史上,連古代皇帝都知道,不能把賊臣留給子孫,禍害后代。”
志愿軍后代紛紛發言,回憶了當年父輩參戰的經歷,他們談到:抗美援朝這一戰,中國才真正把腰桿挺起來了。
回顧中國100多年的歷史,帝國主義國家的幾門大炮、幾艘艦船、幾千軍隊就可以對我國破門而入,肆意燒殺,霸占領土、索要賠款、掠奪財富。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那個時候,多少國家還是把中國看成愚昧、落后、內亂的國家。但是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終于讓美國人認識了中國,讓世界認識了中國,讓我們全世界的朋友和敵人都對偉大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對偉大的中華民族肅然起敬。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武器裝備極其懸殊的情況下,跨過鴨綠江走上了朝鮮戰場。首批入朝的戰士們,只穿著單薄的軍衣和膠鞋在零下幾十度的嚴寒中爬冰臥雪、強渡冰河,在冰天雪地徒步行軍,腳和鞋襪粘在一起,戰士手部皮膚和炮彈炮身粘在一起,連一些槍炮都因寒冷不能發射。后勤補給通路被敵機嚴密封鎖反復摧毀,堅守陣地的戰士在彈盡糧絕時甚至拿起了石頭這種最原始的武器。在極其艱苦卓絕的條件下,戰士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鋼鐵意志與敵人飛機、坦克、大炮的機械化、鋼鐵化進行著殊死的搏斗。
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開始了停戰協定簽字儀式,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上將克拉克說: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
美國的好萊塢戰爭大片,美國軍隊美國大兵都是英雄,但是他們唯獨沒有拍抗美援朝的戰爭片。他們只承認被中國軍隊打敗過,他們敬重毛澤東,他們尊重中國人民志愿軍。可是現在我們國家卻總有那么一些漢奸賣國賊,甚至還有政府公職人員,他們瘋狂咒罵毛澤東,惡毒詆毀抗美援朝戰爭,肆意丑化英烈,公然叫囂賣國言論。對茅于軾袁騰飛這種跳梁小丑,就要給予當頭棒喝,追究法辦。
今天,重新翻開浸染著幾十萬中國人民志愿軍鮮血和生命的這頁震驚世界、氣壯山河的抗美援朝歷史,重溫志愿軍視死如歸、壯懷激烈的英雄業績,總會讓我們熱淚奔涌。在紀念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60周年之際,讓我們緬懷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歷史功勛的偉大的志愿軍將士,讓我們永遠銘記那些最可愛的人。作家魏巍寫詩贊頌:中華好兒女,何懼風雪狂,一戰驚天下,大敗獸中王?!咀羁蓯鄣娜恕渴菍ゴ蟮闹袊嗣裰驹杠娮畛绺咦钯N切最凝煉的稱謂。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李際均將軍說:戰爭充滿了人類的歷史,但影響深遠且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戰爭屈指可數。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就是這樣的戰爭,這是任何人詆毀不了也抹殺不了的??姑涝瘧馉幨切轮袊Q生后的第一聲吶喊,它激發的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的最偉大表現。羅援少將說:100多年來第一次為我們中國抹去那黑色屈辱胎記的,是那蔑視一切敵人、勇往直前的志愿軍將士。中國今天能這樣站立著,是因為當年志愿軍在三八線上、在上甘嶺站立著。我們今天每時每刻都在感受著他們為祖國和人民爭得的尊嚴。
最后與會者全體高唱4遍志愿軍軍歌,在雄壯的志愿軍軍歌的樂曲中,開國元勛楊勇上將兒子原總參少將局長楊小平舉起一杯白酒說:讓我們永遠銘記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18萬中國好兒郎!讓我們牢記是他們為我們贏來的60年和平生活!讓我們為永垂史冊的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干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