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我們的媒體把美國及歐洲的危機炒作得很嚇人,并把中國看成是世界的救世主。本人2008年就公開反對此種聲音,并撰文批評了中國經濟決策的錯誤,當然,我的質疑并不會有什么作用,反挨了幾次整。五年之后,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過去,留給我們后悔的機會是沒有了,唯一能做的事情是不能再重犯同一錯誤,給中國留一個美好的未來。
說起矛盾,中國象世界其它大國一樣,發展過程中的矛盾非常多,政治體制層面的矛盾用不著多講,今天主要想聊一下經濟發展與社會關系的矛盾,實際上還是想說幾句不好聽的刺耳之言,聽得進就聽,聽不進無非是再挨一頓批評。
到目前為止,我不承認中國有任何獨立性的經濟學說。通過對新政策進行仔細研判,基本結論是:中國還沒有找到經濟轉型的正確辦法,仍是走“短、平、快”路線。本人是深表憂慮!如此多的良方不用,為何總是要重復老路呢?現在的中國,有三個詞最熱門:城鎮化,惠民主,調結構。這些事該不該做呢?肯定是該做的。但是,怎么做就要取智于民,而不是靠頂層設去完成。
先談城鎮化。
據說中央政府在搞城鎮化規劃,我不知道誰在做規劃,甚至連大致方向都不清楚。不過,有一點我是很清楚的,全國各地的一二三四線城市都拼著命地在搞房地產,國家層面上的“十大城市群”和“一大世界頂級城市群”都在快速規劃和推進。表面上強調“城鎮化并非房地產化”,但從實際操作看,稍有點智識的人都知道兩者就是約等號。一個幾十萬人口的縣級市(含農村人口在內)就有十幾個樓盤在同時建設,你能想象到房地產火熱之勢嗎?如果全國人民都還把“建房、買房”當作最安全、最靠譜的投資方式,我不相信中國有技術含量的產業能生長發芽。
有關城鎮化,請中央政府弄透以下幾個問題:是否弄明白“城市化率”的內涵是什么?弄懂什么叫農民嗎?你們理解土地的含義嗎?你們知道城鎮化的“退”與“進”之間的關系嗎?
在我看來,很多官員和主流專家都沒有完全理解或者說根本沒有認真思考這些問題,城鎮化僅僅只當作經濟發動機使用,這樣做下去,城鎮化最終的得利者必定是少數人。
再談惠民生。
所謂民生,它包含什么?我想無非是住房、教育、醫療、養老、分配等。我們天天談論惠民生,而真正國家重大政策的調整還沒有一項觸及到這些核心問題,要觸及也還是晴蜓點水一帶而過,政策的著眼點還是做蛋糕,至于這些蛋糕是供哪個群體吃并不明確。醫改似乎有所進展,但這種模式不可持續,會越改越困難。當然,官方也許有自己的理由,說是通過把蛋糕做大帶動民生改善,強調不做大蛋糕哪里有分呢?然而,今天的中國,矛盾集中在哪里還不清楚嗎?我可以下結論:不首先在這些民生問題上保證普遍性的公平正義,蛋糕無論做多大,最終還是要出現社會危機,真的出大問題了,想做蛋糕恐怕也做不成。真正的惠民生不是快,而是公平合理。
三談調結構。
四年前,我記得自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談中國錯過結構調整重要機遇期的問題,但當時中國的最高指示是“保8”,是刺激經濟,是“救美國就是救中國”。結果呢?人家慢慢調整過來了,咱們把自己調成了結構嚴重失衡和逼近債務危機。
現在,我們又在高調宣傳要調結構,并且說這次決心很大。通過觀察,我再次認定調結構政策又偏了,新的政策與前些年的政策并無本質區別。為什么會這樣呢?恐怕還是不重視民間智庫造成的。要調整好結構,政府必須回答好以下幾個問題:
中國目前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經濟結構?什么樣的結構才是未來想努力達到的最合理結構?中國經濟現行結構的不合理之處到底存在于哪些方面?結構調整的支撐動力源是什么?誰是結構調整的主導力量?不回答好這些問題,我認為調結構又是一句空話,最終還是走老路.
所謂“保7”“保8”的理論都是“非經濟理論”,是維穩語言,任何國家都不存在保不了哪個數字就死路一條的問題,只要提出保某個“紅線”就一定不是科學決策,一定不符合經濟規律。或者說中了人家的“政策陷阱”。
所謂“硬著陸”和“軟著陸”也是兩個束縛中國宏觀經濟決策的非經濟學障礙,它讓很多對經濟似懂非懂的人畏首畏腳,鸚鵡學舌害了中國很久很久。它們都不是科學性的經濟學術語,頂多只能算是經濟現象的一種感覺。軟硬著陸的界限在哪里?“硬著陸”就一定比“軟著陸”更為負面嗎?“硬著陸”就一定會破壞經濟基礎?美國的經濟危機和歐洲的債務危機到底是“硬著陸”的結果還是“軟著陸”的結果?不管它們是什么著陸,雖然炒作得很兇,但實質上歐美并不比中國經濟問題更多,經濟更不健康的可能恰恰是中國。中國經濟如果真是靠泡沫飄著走,就必須堅決果斷地選擇著陸,踏實地前行,管它是軟是硬,不然會摔得很慘!
這三個大主題,四年前、五年前我都有談過,今天再寫這個簡稿,希望能引起大家討論,彎路走得越多,社會矛盾就越復雜,引起的社會問題也會越多。希望中央少搞一點頂層設計,多注重一點群眾路線,取智于民才是真正的群眾路線。不是所有的“改革”都有紅利,錯誤的改革不但沒有紅利,而且還要消耗民利。老實講,我認為中國目前為經濟轉型所做出的決策不是很科學,需要大調整。
注:地方債聽說準備審計,想透明化。但比這更重要的一件事“全民房產普查及信息公開”仍沒有做,這個信息不透明化是不對的,四年前,我曾經寫信給當時的最高領導層(留存了編號),至今沒有誰愿意啟動這項工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