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了署名錢利華的文章《朝鮮戰爭為何不該忘卻》,文章表達了以下幾個主要觀點:1)不合時宜的戰爭打亂了國內議程,不出兵,朝鮮政權就會滅亡,出兵,意味著將于最強大的敵人交手。2)朝鮮北南雙方都認為自己具備吃掉對方、實現祖國統一的能力,戰爭是由戰略誤判引發的。3)戰爭的結局,是半島恢復了冷戰格局。
對此,我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一、戰爭的名稱使用錯誤
站在中國的立場上,這場戰爭的名稱應該是“抗美援朝”,“朝鮮戰爭”或“韓戰”,是對方對這場戰爭的稱謂。同樣,“抗日戰爭”在日本被稱為“日中戰爭”或“中國戰場”。這兩種稱謂的區別是“抗美援朝”和“抗日戰爭”突出的是戰爭的正義性,一個“抗”字強調了戰爭的本質是抵御外敵強加侵略的正義戰爭。而“朝鮮戰爭”和“日中戰爭”、“中國戰場”只是簡單表達了在朝鮮和中國境內發生了一場戰爭這一史實。
二、刻意誤導戰爭的性質
“不合時宜的戰爭打亂了國內議程”,“不出兵,朝鮮政權就會滅亡”,“出兵,意味著將于最強大的敵人交手”。先后提出這些提法,首先強調抗美援朝對中國是不利的,其次誤導抗美援朝的目的是為了保衛它國政權,最后又表達了找了個強大的對手作戰是不聰明的。
我們認為,正確評價一件歷史事件,應當從該事件發生時特定的歷史情況分析。正如我們評價岳飛是否民族英雄時,不應當以今天的中華民族構成去否定當年的中華民族反侵略的事實,否定岳飛的民族英雄身份。
我們還原一下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前的史實,6月27日,美國政府宣布出兵朝鮮,實行武裝干涉,發動對朝鮮的全面戰爭,并派遣海軍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阻止對臺灣的任何進攻”,公然干涉中國內政。1950年8月27日,美軍B-29重型轟炸機、P-51戰斗機等先后5批13架次,侵入中國東北境內,炸死中國居民3人,炸傷21人。同時國民黨方面也在臺灣蠢蠢欲動,6月30日上午8時30分,杜魯門召集了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討論在朝鮮投入地面部隊作戰的問題和蔣介石向朝鮮派出軍隊的建議。杜魯門說,蔣介石曾經說過,他的3.3萬人的部隊在五天之內就可以上船出發。
由此可見,新中國成立伊始就面臨著來自于臺灣和朝鮮方向的強大的外部軍事壓力,同時國民黨方面在大陸的特務活動也積極配合著外國敵對勢力和國民黨“反攻大陸”計劃。在嚴峻的現實條件下,為保護來之不易的革命成果,當時的中國唯有奮力一戰,打破美國的進犯和蔣介石的野心,以戰爭的勝利來保障國內的和平和發展。
1950年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美國對此置若罔聞,美國飛機繼續多次侵入中國領空,直接威脅到新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根據朝鮮政府的請求,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
從這個順序上看,第一,不是“不合時宜的戰爭打亂了國內議程”,而是美國在臺灣和朝鮮給我們帶來了強大的軍事壓力打亂了國內建設議程。第二,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實質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而不是作者所說的保衛他國政權。第三,這個強大的對手不顧新中國對他的警告,憑借其軍事實力一再侵犯中國的主權,面對外國的侵略,我們唯有勇敢的迎接它并戰勝他。
三、用“誤判”一詞模糊戰爭的正義性
作者一方面認同“朝鮮問題是由美蘇劃分勢力范圍造成的”,但同時認為“朝鮮北南雙方都認為自己具備吃掉對方、實現祖國統一的能力”是基于這個判斷才引發了朝鮮南北方的統一戰爭。我們認為,作者的兩個觀點是矛盾的,后者是舍本逐末,無視美蘇人為制造三八線的事實,才是引發戰爭的根本原因,忽略了朝鮮人民要求統一的愿望。
再回顧一下戰爭的初始階段進展,1950年6月25日,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一路高歌猛進,三天時間攻下了漢城,把美式裝備的韓軍打得潰不成軍。面對著增援而來的美第八集團軍,毫不畏懼,一直把對手壓縮到釜山。美軍將領稱“再后退就要到大海里了”。因此,從戰爭的初期進展來看,這絕不是“誤判”戰爭,如果沒有外國的強加干涉,由朝鮮人民自主決定北方統一朝鮮半島已成定局。直至9月下旬“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才開始露出敗相,因此,所謂的“戰略誤判”是建立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擴大戰爭的基礎上的,強調“戰略誤判”的實質是,主張受侵略國放棄抵抗,放棄統一愿望,否則,將因為“誤判”而承擔罪名。
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面對強大的對手,要勇于亮劍。正如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強大的日本侵略者嚇倒,1938年毛澤東同志客觀的分析了中日雙方的力量對比,提出了中國應實行持久戰以獲得戰爭最后勝利的戰略。按照作者“戰略誤判”的觀點,戰爭之前及戰爭之初,中國軍民是看不到勝利希望的,那么在1937年至1938年期間中國軍民是否應該因為不“誤判”而放棄抵抗全面推行汪精衛路線呢?
四、抗美援朝戰爭并非起于冷戰終于冷戰
戰爭雖是在冷戰期間開始,并在冷戰期間停戰,但意義尤其是對中國的意義大不相同。毛澤東同志對此總結:“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的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姑涝瘧馉幍膭倮莻ゴ蟮模怯泻苤匾饬x的。”全黨全軍建立了打贏世界上裝備最先進敵人的信心。戰略意義上,使敵人認識到中國人民以及廣大第三世界人民已經覺醒,“推遲了帝國主義新的侵華戰爭,推遲了第三次世界大戰”??姑涝瘧馉幍膭倮?,為今后的中國贏來了寶貴的和平,使全世界真正認識到近一百年受盡屈辱的中國已經站起來了,中華民族重新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五、毛澤東同志在我們國家的獨特地位是由其突出貢獻決定的
1)帶領人民贏得了民族獨立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
2)帶領人民贏得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實現在人民當家作主。
3)帶領人民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認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
這些歷史貢獻是不容否定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