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毛澤東文集》,有一件事,使人深思。1941年6月3日,陜甘寧邊區政府召開縣長聯席會議,討論征糧問題。突然天降大雨,電閃雷鳴,會議室也遭霄擊。
參加會議的延川縣代縣長李彩云被雷電擊死,一位農民的一頭驢也被雷電擊斃。事后,這位農民便說,老天爺不睜眼,咋不打死毛澤東?保衛部門要把這件事當作反革命事件來追查,被毛澤東制止了。
毛澤東陷入深思:一個農民為什么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反映我們工作中到底存在什么問題?后來發現是由于征糧過多,農民負擔太重所致,于是很快糾正過來。幾年過后,毛澤東還一直記著此事。僅1945年4月至5月一個來月時間,毛澤東就趁中共“七大”召開的機會,從不同的角度,四次“檢討”了這個問題,用以自省并教育全黨干部。
毛澤東的四次檢討:
一是說明毛澤東對老百姓一往情深,對曾加重了人民負擔的失誤十分不安。他曾深情地說:“把老百姓當牛去擠奶汁,有這樣的共產黨嗎y可能有,但不應當有。”《(毛澤東文集)第3卷,第58頁》他一直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的根本宗旨;而榨取人民血汗,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的反動本質。共產黨是以為人民謀翻身解放、謀自由幸福而受到人民衷心愛戴的,而現在竟因加重了人民負擔而造成“怨聲載道,天怒人怨”,所以,毛澤東不僅不追究罵他的人,相反的是深深地內疚,深感對不起人民群眾。
二是說明毛澤東對待不同聲音的正確態度。他嚴于自我批評、自我解剖,樂于和善于聽取不同意見、不同聲音。他不是拒絕甚至追究不同聲音因而激起更大的矛盾,而是教育干部并率先垂范,從不同的聲音和“閑話”中去發現工作中的缺點和失誤,去尋找不斷改進工作的途徑,去糾正官僚主義的習氣,特別是切實在行動上糾正從“閑話”中聽到的有關自己工作的失誤。如后來毛澤東就鄭重聲明:“擴大軍隊不要加重老百姓的負擔”,“所謂在可能的條件下擴大,就是不加重老百姓的負擔。”(同上,第334頁)
三是說明毛澤東致力于從根本上解決減輕農民負擔的問題。找根本原因、抓主要矛盾,歷來是毛澤東重要的領導方法和領導藝術。當時農民負擔重的根本原因是日寇的掠奪、進攻和國民黨的包圍、封鎖而造成的嚴重經濟困難。由此,毛澤東認識到解決農民負擔重的根本辦法即是要“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改變“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狀況,于是下決心搞大生產運動、從1942年起,毛澤東本人及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帶頭參加生產勞動,軍民大生產轟轟烈烈并取得了很大成就,這就解決了問題。農民負擔減輕了,軍民生活改善了,邊區的難關渡過了,黨群、干群關系及軍隊與地方的關系也更密切了。
四是毛澤東由此更認識到學會抓經濟工作的重要性,因為征公糧大多,就要反省一下政策。由此,毛澤東意識到:“從一九二一年共產黨產生,到一九四二年陜甘寧邊區開高干會,我們還沒有學會搞經濟工作。沒有學會,要學一下吧!不然雷公要打死人!”談到自己時,他毫不隱諱地說:“我當了幾十年共產黨員,過去沒有學會搞經濟這一條,沒有學會就要承認,現在就要學,”(同上,第406頁)他還由此聯想到進了城市,抓了機器、抓了工業以后怎么辦的問題,即是想到奪取政權后如何做到不僅減輕人民負擔,而且要大力發展經濟、為民造福的問題。
讀了毛澤東關于農民負擔問題的四次“檢討”,筆者覺得,它對于我們今天減輕農民負擔、重新增強為人民服務觀念、正確對待不同聲音和勇于自我批評、克服領導工作中的官僚主義習氣以及反腐敗等等現實生活中有關黨群、干群關系的一系列問題,都不無重要的現實意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