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9.7萬、678.9萬、689.4萬、702.1萬、708.9萬——近日,國家公務員局公布的一組數字奪人眼球,從2008年至2012年底,四年間全國公務員數量增長近50萬人,達到708.9萬。(7月1日《北京晚報》)
一些人有意將國外“官民比”提高,來試圖證明中國公務員總數并不多,如該文給出美國“官民比”為1:12.7,日本為1:28.5,而中國“官民比”僅為1:188.9,來證明中國公務員總數并不多。筆者雖然沒有對美、日公務員總數方面進行過研究,但這個數據肯定“失真”,和中國公務員總數不是一回事,無可比性。
實際上,中國“干公務員活”的人遠不止這么多,還應該加上行使執法權力的事業編制人員,和協警、協管及各類單位的聘用人員。因此,總數是令人吃驚的,尤其是在“精兵簡政”口號震天響、“大部制”改革進行期間這四年出現的增長速度,更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那么,中國黨政機關在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這幾年,為何公務員如此龐大卻出現越來越不夠用的巨大反差?筆者以為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中國公務員隊伍涵蓋的范圍過廣,虛增了公務員人數。除了較其他國家多了黨委這一套班子之外,中國公務員隊伍還包括各社會團體如工會、婦聯、殘聯等,也包括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團委等政治組織,甚至還包括本應由民間管理的協會、學會,如作協、個私協會、消費者協會等,連紅十字的官員也都是公務員,享受相應的職務和級別。而在其他國家,這些都不在公務員序列內。經濟越發展,這類機構也越來越多,對比其他國家,實際上是虛增了公職人員的數量。
其二,公務員群體的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
一是濫竽充數的公務員太多。因為此前公務員準入門檻較低,一些公務員缺乏基本的職業技能,無法適應信息化條件下的行政執法。即使是近幾年,仍有大批軍轉干部進入執法隊伍,很多甚至成為專業性要求很高的法官、檢察官、稅官。一些年輕軍轉干部還能從頭學起,而上了年齡的軍轉干部,就只能充數了。
二是公務員隊伍平均年齡偏大,導致一線崗位人員短缺。這幾年,因為“精兵簡政”的需要,很多單位嚴格控制新進人員數量,導致公務員平均年齡偏大。80年代初招錄的干部,現在普遍在50周歲所有,依然是執法單位的主體。這些人,有很多已經不適應信息化下的行政執法模式,無法在一線崗位任職,而新錄用人員偏少,無法做到正常的新老交替。
三是“官兵比例”越來越高,導致做事的人越來越少,扯淡的人越來越多。中國的“官民比”在世界上不一定算高,但體制內“官兵比”肯定是世界第一。不說我們比其他國家多了一套班子,僅就單位和部門動輒兩位數的副職,所形成的內耗就不可估量。前幾天網曝河南項城市衛生局“一正十四副”,后該單位辟謠??蓢野l改委千真萬確是“一正十副”外加一名紀檢組長,明顯違法《國務院組織法》“一正四副”的規定,卻依然堂而皇之存在多年。如果說單純養這么多的副職,倒也算不了什么,可關鍵是,這些副職平時都需要表現,以便年終好寫總結,因此“分管”的工作就需要不斷翻新,下面必須認真落實,加之機構設置嚴重重疊,導致“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窘境。
此外,以增加“官帽子”為目的,黨政機關內設機構肆意增加,導致一線人員越來越少,工作越來越不好做。
四是編辦憑空給編制,導致部門間人員的結構性短缺。一直弄不清楚,中國各級編辦是如何核定一個部門的公務員人數的,憑我的印象無非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以擁有60萬大軍的工商行政管理局為例,2008年全國取消“兩費”,工商的工作量瞬間減少七成;查處大街上無照經營職能劃歸城管后,其工作量又有了較大幅度的減少??晒P者注意到,該部門在近幾年還在一個勁地招錄公務員,編辦憑啥還要給這個部門增加編制?此外,地區間的公務員人數也是嚴重不平衡。
其三,行政機關過多做職能無關的工作,消耗了大量的行政資源。從重慶大張旗鼓地“唱紅”,即可窺見行政機關并未將行政資源真正用在為人民服務上。已成慣例的黨政機關工作人員歌詠比賽、體育比賽,甚至還有撲克牌、象棋比賽,其實都是公務員不務正業;我們司空見慣的政治學習、業務學習,其實都占用了為納稅人服務的時間,可國民都已經習慣。
筆者以為,要想將公務員總數裁下來,其實也不是什么太難的事。而最需要做,也是最容易找到的“突破口”,就是大幅度裁減副職,大幅度裁減內設機構的數量。如果真這么多了,如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所言“把公務員的數量壓縮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工作也還是能做好”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