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返鄉之事,最近已成為臺灣朝野的熱門話題。
本人無意直接評論“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刑法”第24條第1項的規定,即“投敵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是否合理。對于林毅夫當年的游泳渡海行動,是否早已逾越了“20年的追訴期”,也無意參加意見。而是,僅想就幾個觀念范疇,探討當前的政治現況與兩岸均該思考的政策措施。
首先,當前兩岸的軍事對壘,不過是1949年內戰未決狀態的延續。盡管近幾十年雙方未曾發生過軍事沖突,卻也沒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譬如簽訂和平條約),結束戰爭狀態。因此,上述軍法規定與非戰現況,便構成互相抵觸的矛盾點。國人首先該考慮的是,是否應當及早結束內戰未決狀態,以促進兩岸的和平發展與合作;而不是繼續拿著陳舊的條例,制造新的矛盾與仇恨。
其次,六十多年前內戰之爆發,原因不外是國家的民主法制長期失修,致使不同利益團體無法依據法律程序達成妥協,因而被迫施用暴力手段以圖制服對方。鑒于此,軍職人員在缺少自由選擇條件下的“投敵”,可視為用腳投票的選項。一個著眼于建立正常民主法制機制的當局,應當加強本身的合理性與正義性,使得對方的戰員受到感召,紛紛投誠;而不是對己方不滿的軍職人員進行法律追究,或繼續加諸以任何暴力、強制措施。對此類“良心犯”采取打擊報復的心態與手段,是否本身就屬于犯罪行為,便相當值得探討。言及此,我們必須詳加區分內亂與外患之別。前者大多屬意識形態問題;而后者才真正涉及賣國與叛國。
七十年代東西兩大陣營的對立,已惡化到核武威脅逼近同歸于盡的地步。值此關鍵時刻,西德在布蘭德總理領導下,毅然與東德當局簽訂了相當于和平條約的基本法。更加令人矚目的是,西德軍方將領隨即提出了新概念,即“德國軍方繼續協助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華沙陣營進行嚇阻,然而一旦嚇阻失效,即刻宣告己方軍事任務的結束”。此概念說白了,就是:為了防止無謂的犧牲與破壞,一旦無法阻止敵方的軍事進犯,德國軍方絕不充當炮灰或讓國家陷入核子戰爭。根據同樣的“避免淪為核子戰場“思維,德國政府還一度拒絕美國提出的“在德國部署中子彈”的要求。
西德政策的合理性與正義性,構成了感召東德同胞的重要條件。這種無心插柳的巨大成果,正是兩岸當局都應吸收的寶貴經驗。
2013-6-15
相關文章
- 曾飛:林毅夫新結構主義與中美國新階段
- 豎琴螺2013年3月8日、9日點評參考消息
-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的傳奇
- 更加懷念、向往社會主義——轉軌后德國東部狀況及反思
- 駁斥所謂我國有改革開放蘇聯東歐沒有才導致我國沒有跟隨蘇東一起解體的胡言亂語,我國沒有跟隨蘇東解體是因為毛澤東時代計劃經濟的積累??!
- 在蘇聯解體二十周年之際駁斥所謂“蘇東因缺乏市場經濟而亡國”說----蘇聯和東歐在1988年走向崩潰時其“市場化”和“私有化”程度很可能比當時(1988)的我國更高??!
- 世行副行長林毅夫忽悠國人?——2030中國人均GDP不可能達到美國50%
- 扯淡經濟學之經濟學的數據
- 林毅夫是否在將中國推向萬丈深淵?——中日韓“自慰區”(1-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