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說說“落后挨打”
“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現在成了不少人掛在口頭上的“慣性”用語,似乎成了鐵定的真理。原先我對這句話也沒有多想過,也覺得有道理。但是后來聽多了,不免多想了一些,有了一點心得,記下來與大家討論。
誠然,“落后挨打”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不僅在中國近代史上發生,在世界歷史上也屢見不鮮。但是,當我們仔細地讀一讀歷史,又發現:“落后”和“挨打”又并不是唯一的組合。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很多國家并不“落后”,也紛紛“挨”了“打”。像美國和英國,可以說是公認的“先進”的國家,但無一幸免,統統都挨了打。在中國歷史上,按理說,宋王朝(北宋和南宋)并不比金國和蒙古國落后,但不僅先后遭到后者的“打”,而且最終還被后者所滅。由此可見,“落后”和“挨打”的確不是“鐵定”的組合。
再來說說“挨打”后的結果。如果說美國、英國在挨了日本、德國的打擊之后,經過艱苦的抗擊,最終贏得了勝利是在情理之中的話,那么宋王朝不僅經常挨金國和蒙古國的打,而且最終被后者所滅就屬于另一種典型了。
就是在同樣“落后”、同樣“挨打”的情況下,也常常有不同的結果。清朝末年,帝國主義列強多次入侵,結果很不一樣:林則徐領導的抗擊英帝國主義的斗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而其他人都以慘敗和割地賠款告終。
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國人民在極端“落后”的情況下,進行了兩次以弱抗強的偉大斗爭: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并且都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尤其值得大書特書的是抗美援朝戰爭,因為它是一個“絕對落后”的國家同一個“絕對強大”的國家之間的較量。
由此可見,“挨打”固然被動,但更可怕的是在“挨打”之時驚慌失措,“嚇破了膽”,不敢作絲毫的反抗而束手待斃。
為什么同樣是“落后挨打”,林則徐領導的抗擊英帝國主義的斗爭勝利了,而清政府的其他“反抗”都失敗了呢?
為什么同樣是抗擊強敵入侵,宋王朝不僅沒有將金國和蒙古國打回去,反而最終被后者所滅,而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卻贏得了最后的勝利呢?
這里用得著毛澤東總結的一句哲學名言:“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林則徐領導的抗擊英帝國主義的斗爭之所以勝利了,是因為他不僅重視對方,而且研究、了解對方;不僅堅持禁煙原則,而且區別對待不同商人;不僅注意團結內部官員,而且發動和組織民眾;不僅外交上毫不妥協,而且軍事上嚴密設防。
在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盡管中國處于絕對的落后和劣勢,但是,由于有以毛澤東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中國人民團結一致,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堅持正確的戰略戰術,終于打敗了遠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敵人,贏得了最后的勝利。
清政府的其他抵抗之所以屢戰屢敗,是因為其政權已經徹底腐敗;而這也正是北宋為金、南宋為蒙所滅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見,對于“落后挨打”這個說法是要好好“分析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