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下午,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飛行乘組出征儀式在九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為其壯行并發表了簡短的講話。
習近平說,你們這次執行的是我國第五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這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航天夢。這也展現了我們中國人敢上九天攬月的豪情壯志,你們使我們全體中國人都感到驕傲,你們這個任務是光榮而又神圣的。(新華網)
“敢上九天攬月”,源于毛澤東1965年5月水調歌頭《重上井崗山》“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詩句。習近平把毛澤東的“可上”改為“敢上”,體現了反映客觀事物的理念隨著變化了的客觀實際而變化的真理觀。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二次全會上,以詩人的豪情和戰略家的膽略宣布“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到1965年5月寫《重上井崗山》的時候,衛星還沒有上天,載人航天工程的風險到底有多大、中國人能不能上天?都還是個未知數。因此他用“可上”表達中國的航天夢,是恰到好處而又留有余地的。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為“可上九天攬月”邁出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步;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此后又經歷了三次載人航天,迄今已是第五次載人航天了。毛澤東預見的“可上九天攬月”,已經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現在已經不是“可上”而是“敢上”了。如果拘泥于“可上”而不用“敢上”,就說明理論落后于變化了的客觀實際。
“可下五洋捉鱉”,也由預見性的詩句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1974年8月,具有戰略意義的第二次核還擊能力的核潛艇下水,成了反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對中國進行核威懾的“殺手锏”。2012年9月25日,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交付海軍,結束了中國沒有航母的歷史。隨著其它海軍艦艇批量裝備海軍,“可下”早已變成“敢下”了。
“敢”,是思想作用于行動的是與非、美與丑、好與壞、善與惡之間的度量關節線,“敢”的對立面是“不敢”或“不能”等等。為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敢”,就是革命的英雄主義;而在損人利己、以權謀私等方面的“敢”,卻又是不法、惡行、犯罪、罪惡的標志——真理與謬誤的差距就在一念之間。習近平為航天員壯行時說“敢上九天攬月”,就是敢于為國家和人民利益一往無前的革命英雄主義
載人航天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結晶,“敢上九天攬月”,是中華民族無往而不勝的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發揚載人航天精神,弘揚革命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