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巡視組密集進駐一些地方和央企展開巡視工作,立即引起媒體關注。中央巡視組進駐中儲糧總公司后4天,5月31日下午,黑龍江林甸直屬庫發生火災,此事更是引發媒體、網民的熱議。
《新京報》的《中儲糧大火與巡視組進駐有關系嗎》一文認為,在中儲糧火災事發后不久,就有網友就將中儲糧直屬庫的“火燒連營”,與中央巡視組進駐中儲糧“聯系”起來。這反映了民眾對中央巡視組的高期望值。
網上傳言說什么因為巡視組進駐,中儲糧下屬單位意在以大火遮掩虧空,云云。盡管中儲糧一再強調高溫、大風的天氣原因,但還是難以打消許多人的猜測。
那么,二者之間果然有關系嗎?潮涌的輿論背后,民眾又有著怎樣的焦灼與不安呢?
中儲糧此次大火,確實讓人意外,因為在消防監控上,中儲糧有著嚴苛的機制。根據其內部規定,直屬庫每季度都要進行一次全面的防火檢查,每個月至少一次對消防重點區域進行檢查,對非重點區域進行抽查,抽查率不少于50%。此外,糧庫消防部門還應該指派專人每天進行防火巡查。而且,儲糧囤也都有嚴格的防火標準。
但如此嚴格的管理制度,并沒有保證儲糧百分之百的安全,說明中儲糧在制度規章的執行上存在問題,對此,當然有必要檢討和追責。但僅依據一次“火燒連營”,以及時間節點上的前后相承,把火災與中央巡視組進駐聯系起來,目前看來站不住腳。
實際上,公眾之所以產生類似的聯想,與他們對于中央巡視組缺乏足夠了解有關。
中央巡視組進駐一些央企和地方巡視,目的是加強黨內監督,完善黨內監督機制。其巡視對象主要是省部級領導干部,一般的領導干部并不在巡視的視野之內。也因此,不能簡單地將中央巡視組與企業及地方上存在的諸多問題扯上關系。
即便巡視組發現了若干不正常現象,也并無查處的權力,更不能像戲文中所說的“八府巡按”那樣,擁有現場處置權,而是應該向中央如實匯報,并由其他機構行使權力、采取措施。
事實上,將火燒連營與巡視組進駐聯系到一起,也反映了民眾對中央巡視組的高期望值。一直以來,囿于現實的、固有的利益格局,在反腐敗、監督官員、改變作風等事關全局的問題上,民眾更愿意相信“中央來人”。這也是民眾賦予中央巡視組以神秘色彩、寄予厚望的重要原因。盡管中央巡視組很難將觸角延伸到一個龐大央企的每一條神經末梢,民眾的期待卻并未消退。
民眾的期待,其實是個提醒,糧庫大火暴露出的管理漏洞,中儲糧管理層是否有責任,中儲糧管理是否有其他類似問題,需要巡視組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注意。
建議中央巡視組以更嚴密的明察暗訪,以更順暢的信息渠道,以更公開透明的工作程序,做好下一階段的巡視工作,既消除公眾眼中的神秘,也為民眾的期待解疑釋惑。同時,不妨也以這次“蹊蹺”的火燒連營為契機,展開個案調查,解剖麻雀,正本清源,給社會公眾一個負責任的說法。
“千里眼”之喻令人聯想起“風聞言事”
人們對巡視組的關注也不應僅停留在對中儲糧火災的猜測上,應該看到巡視組在反腐中的巨大作用。中青報的《活躍的巡視組拓展中國“風聞言事” 》一文認為,巡視組讓人們聯想起昔日的“風聞言事”,方興未艾的網絡反腐則像是民間自組織的“風聞言事”。顯然,巡視組和網絡反腐并不對立,前者正可以將后者產生的民間聲音“打撈”起來。
中央派出巡視組的目的是加強黨內監督,完善黨內監督機制。對于本輪巡視工作,中央態度鮮明。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中央巡視組敢于碰硬。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王岐山則要求,中央巡視組要當好黨中央的“千里眼”,找出“老虎”和“蒼蠅”。
這個“千里眼”的比喻,讓公眾看到了高層對社情民意的渴求,渴望在體制上突破時空限制、穿越中南海而知曉千里之外的官場生態和民眾對官員的評價。說到知情權,主語常常是“公眾”,仿佛公眾才會被蒙蔽,才會有知情渴求。其實,高層同樣也常在下情上達的傳輸通道中被蒙蔽,他們同樣有知情權,巡視組就是中央眼睛的延伸。
“千里眼”的形象比喻,還很容易讓人想起熟悉的歷史上的“風聞言事”。“風聞言事”是中國古代帝王了解吏治民情、疏通言路、集思廣益的一種途徑,就是讓任御史的監察官員將傳言和未經證實的情況上奏給皇帝,作為考察官吏的參考。比如,康熙朝一些重大案件的揭露,正是得益于“風聞言事”。隨著百年前帝制的終結和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國家體制和社會生態今非昔比,但在兩個輿論場的現實隔膜和制度瓶頸下,政治傳播還需要借助某種形式的“風聞言事”。
近來活躍于各地的中央巡視組,很多方面就借鑒了昔日的“風聞言事”,比如巡視組采取的形式,公開采集線索,受理來信來訪、召開座談會、個別談話、調閱資料、問卷調查、實地考察、核查領導干部報告的個人重大事項,就是在“風聞”中尋找蛛絲螞跡,為黨內反腐提供線索。再就是,巡視組的職責主要是發現問題,而不是像紀委那樣辦案——辦案還需要紀委監察部門按法律程序去辦,也就是,巡視是停留于“言事”層面。
實際上巡視組并非新制,早已有之。公眾熟悉的很多大案要案,如陳良宇案,天津市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李寶金案,山西省委原副書記侯伍杰案,都源于中央巡視組在巡視工作中發現的蛛絲馬跡。只不過巡視組過去行動都比較低調,公眾很少看到其身影。這種低調給了很多人一種錯覺,好像既有很多腐敗案都源于情婦反腐,或者源于網絡曝料,實際上多數腐敗案都源于紀委監察部門在日常監督中的發現和查處。這一次巡視組高調走上前臺,以公眾看得見的方式去巡視,可能既是想改變公眾“反腐基本靠情婦”的錯覺,也是擴展“風聞言事”的影響,擴展獲知線索的途徑,與民間網絡反腐形成合力。更多的“風聞”途徑,才能更多地“言事”,也就是更多地疏通言路發現問題。
中國的網絡反腐方興未艾,常有人用對立的視角來看待網絡反腐和紀委反腐,仿佛網絡每一次的曝光都是對紀委價值的否定,兩者仿佛是對立關系。其實不然,兩者是同一戰壕的朋友,共同的敵人是貪官污吏。巡視組應該擔負著一種凝聚紀委與網絡反腐資源的職責,紀委需要借助網絡反腐的人海資源和敏銳洞察,而網絡需要借助紀委的調查力和權威性。雖然網絡反腐勢頭很猛,但有時也會遭遇公信力的瓶頸,遇到了很多困境:一方面是曝了沒人理,另一方面是受到諸多反撲和公關力量的制約,還有假消息的困擾。這些需要借助紀委的合作推進。
網絡反腐一直是公眾強烈的監督渴求下民間自組織的“風聞言事”,這些聲音需要巡視組去打撈。
“風聞言事”的巡視組還肩負著其他很多職責,比如是對地方一把手監督的補充。中央巡視組的巡視對象主要是省部級領導干部,這個群體常游離于既有監督體制之外,很多地方的監督止于一把手,形成了一種水潑不進的穩定腐敗生態,需要巡視組這種外部監督打破“一把手無法無天”的鐵幕。
網絡反腐破了“風聞言事”這個題,需要活躍的中央巡視組去深入解題。這是民眾的大幸,“老虎”和“蒼蠅”們的大不幸。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