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棋局中,對弈雙方經常會陷入某種僵局。
僵局中的雙方未必實力相當,力量對比也不可一概而論。對于被動方而言,盡量維持僵局乃是希望所在;對于主動方而言,盡快打破僵局才是上策。
知曉辯證法的人懂得一個基本道理:矛盾雙方向對立面互相轉化,是事物存在的法則。隨著時間推移,僵局中雙方的力量對比或將發生變化。對于被動方來說,“以時間換空間”,變化意味著機會;對于主動方來說,變化可能是災難,這意味著“坐失良機”。
無所作為是坐失良機的淵藪。正因為已經陷入僵局,所以,主動方不能胡亂作為。打破僵局的辦法,不是蠻干,不是硬嗑,而是點穴,要借力打力。在搏擊中,這叫“四兩撥千斤”;在圍棋中,這叫著“打劫”。“打劫”的高明,不在于棋子本身的力量有多么強大,而在于棋子落地的位置所在,是對手不能置之不理,不得不應的心痛和軟肋。
政局如棋局。不論政治立場如何,政治家或政客總是圍繞著三個棋子發力,這三個棋子分別是:槍桿子,筆桿子,印把子。驚回首,18大前的政局為何如此波譎云詭?其要害,皆因這三子而起。在拙文《風雨如晦,謠諑不已》中(發表于《烏有之鄉》2012年3月27日),我這樣寫道:
——對于希望18大班子能正常啟動并良性運轉的人而言,還有什么能比“順利”二字更為重要的呢?當然,對于不希望18大班子正常啟動并運作的人來說,還有什么能比“順利”二字更要命的呢?想想吧,不能順利交班,誰最高興?
18大前后,班子交接是否順利,已然成為歷史。但是,新班子的開局,卻有些“僵局”的味道:看看主流媒體如何選擇性地屏蔽、處理總書記的講話,令人不得不產生聯想:這筆桿子是不是要跟大腦中樞保持一定距離?聽聽有人的履新宣言,每一句話似乎都在體現對“黨政不分”的高度警惕性。或問:誰是局中的主動方,誰是局中的被動方呢?答曰:評估一下“八項規定”的威力和民意,就一目了然也。
此情此景,令我想起了駱賓王那句著名的質問:“試看今日寰宇,竟是誰家天下?”
從歷史中汲取靈感,歷來是中國人的智慧所在。歷史上的僵局,曾演義出了多少值得后人警醒的經驗教訓。比如70年代末期,在清除了所謂“四人幫”之后,體制內的博弈出現了改革派與保守派的某種僵局(注1)。然而,改革派卻果斷地打出了兩張牌:一張是平反冤假錯案,一張是真理標準大討論。前者,成了懸在保守派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后者,則是改革派奪取體制內話語權的法寶。結果大家都知道:保守派潰不成軍。
潰不成軍有槍桿子的原因,但與當時某種“求變”的勢能在社會集聚、發酵不無關系。求變而不是求穩,是當時中國社會的客觀訴求,這種訴求恰恰成了打破僵局的內在動力。公允地看,這種“求變”的合理性在于:關注民生發展經濟,淡化強烈的意識形態,對文革中某些極左的做法是一種糾偏;而真理標準大討論,則滿足了在理論上對求變潮流的認可與辯護。以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改革派手里的這兩張牌在輿論上和實踐上,是有一定的民意基礎的。
正如一位哲人所說:“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個世界都在變化”。與70年代末相比,今天的中國已經發生了驚人巨變。但是,與70年代末匯集起來的歷史流變相比,當下正在聚集并發酵的“求變”勢能是何其相似乃爾!只不過,今天這個勢能的基本邏輯與30年前興起的潮流走向,恰恰相反:
民心指向的,不是以GDP為中心的先富情結,而是恢復中共的優良傳統,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意志;民意呼喚的,不是要顛覆紅色的理想信念,而是要重新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立場。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這是客觀的歷史規律。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能夠順應并利用歷史潮流的人,一定會走在歷史的前列,引領民眾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逆歷史潮流而動者,雖然會暫時把中國拖入生靈涂炭的黑暗之中,但最終將在歷史的車輪下身敗名裂、粉身碎骨。
如何打破僵局?如果局中人真的想發揚光大中共的優良傳統和活力,那么,他們手里除了反腐倡廉這張牌以外,還能做什么呢?無須高人指點,只要看看歷史就能明白,局中人至少有兩張好牌:(1)平反冤假錯案,恢復并重塑中共在民眾心中的崇高威望;(2)給紅色輿論以合法的平臺,讓人民的正氣壓倒反動勢力的邪氣。
這兩張牌好在何處?地球人都知道,前者是懸在某些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后者則是扶正祛邪的一個成本很低的“劫材”;這兩張牌不僅能夠占據當下社會的道德制高點,而且具有歷史和現實的強大勢能。
面對僵局,歷史上有因甩開膀子為所欲為而自食其果的,也有因無所作為而坐失良機的。棋局中的被動方想盡量維持僵局也就罷了,我憂慮的是,棋局中的主動方會不會不忍打破眼前的“和諧”,而心安理得地也要把這個僵局做下去?
我很想看明白:好牌已經攥在手里卻一言不發,不知局中人是寧愿“偏安一時”呢?還是“引而不發,躍如也”?或者想把這個殘局留給后來人?
只可惜,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注1:改革派與保守派的區分,筆者只是沿用主流的說法,此處不含價值判斷。
(2013-3-27)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