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來,國務院的機構改革,像我們家門口的馬路,開膛破肚、埋好縫合。再開膛破肚,又埋好縫合。如此循環往復,樂此不疲,不知所終。
本人三十多年前當差最大的衙門,親身經歷了商業部、糧食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三部委合并成新商業部,又經歷了新商業部與物資部合并成國內貿易部,第三次經歷的是國內貿易部變成國內貿易局,第四次目睹的是國內貿易局并入對外經濟貿易部變成商務部。
改革是必然的,改革是動力。但是重復、低效率、換湯不換藥,既無遠慮也無近憂、莫名其妙的改革不是必然的,更不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本文無意也無力探討國務院機構改革的復雜歷史與利弊得失,對機構改革的主導思想、核心內容、分工效率、及其主導者的歷史功績均不作評價。
遠差歸來,匆匆議論,悉因受到今日新聞的刺激:泱泱大國之機構改革,僅就取名而言,已經到了荒謬絕倫的地步,堪與郭德綱的段子相媲,竟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這么長的行政機構名稱雄踞吉尼斯世界記錄,我輩鏘鏘鏘鏘的創造才能,太了不起了。
能創造性地、天才地將5000年來打造的,素以單音語素為主體,詞形本來短小,且單音節基本作為語義承擔者,致使表達起來簡練、義確、豐富、優美的漢語,折磨成這個大喘氣的別扭樣子,列祖列宗若是看到這個大牌子,從大褲衩新址頂層掛了出來,說不定會從墳塋地里爬出來,要求參與機構改革慶功大會。
有人說,如此改名是開放的結果,是學習美國的產物,美國的政府機構設置,有如此疊床架屋同義語重復的機構嗎?
又有人說,中國包袱太重歷史沿革因素太多,這個說法就更不靠譜,古時“三省六部”模式的政府機構設置之簡練,雖因朝代有別增刪變更,但是大體例不變。秦制漢定,唐宋隨之,其機構名稱之確、之美、之精當,豈是我輩今日所能及也?
請看,三省之尚書省,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而來。是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機構,為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倘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結構法,今日概言其職能得多少個字?
請看,三省之門下省,東漢時即設侍中,秩比二千石,屬于少府,職掌為侍從皇帝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晉稱門下省。唐曾改為東臺、鸞臺、黃門省等,旋復舊稱。門下省原為皇帝的侍從機構,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并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倘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結構法幾日概言其職能得多少個字?
請看,三省之中書省,漢朝始設中書令,魏國建秘書監,有監、令,魏曹丕改稱中書監、令。晉朝以后稱中書省,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沿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倘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結構法今日概言其職能得多少個字?
如果說三省的說法與今天心理距離遠,聽起來生疏一些,那么“六部”我們在歷史劇里面看到的不少,這些政府機構的名稱喜歡看戲曲的朋友們更是耳熟能詳。
且看吏部: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主管官員的任用、封賞、甄別罷黜。最高長官吏部尚書。
再看禮部:掌典禮、教育。最高長官吏部尚書。比袁貴仁管得寬。
再看兵部: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最高長官兵部尚書(常萬全、郭聲琨、耿惠昌?)。
再看刑部: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最高長官刑部尚書(胡澤君?)。
再看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最高長官戶部尚書。(姜大明、樓繼偉、劉家義、李立國?)。
再看工部: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最高長官工部尚書(萬鋼、苗圩? )。
一定有人發現了上邊的對比有關公戰秦瓊的味道,有人沒有看完已經開罵了。“反改革”、“封建”、“專制”、“獨裁”的大帽子一摞已經擺好,正準備飛將出來。
且慢,本人并不主張恢復史上舊稱,枚舉舊朝政府機構的名稱無非是為了說明衙門的名稱,古人曾經是那樣有智慧地掂量推敲出了幾千年大體不變的名字,于今足資參介。
當年讀錢穆,始知“三公九卿”這些政府高官的確義。前邊的對比已經錯位無奈,假使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稱“三公”來對比今天,就會更麻煩。
如果一定要拿三公作類比,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類似溫家寶;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類似常萬全;御史大夫管監察,輔助丞相來監察一切政治設施,類似王岐山。而漢代的九卿: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則關公戰秦瓊也很難扯清楚了。
是不是歷史的政府機構設置名稱,今天就一定要舍棄?
過去我們就是這樣干的。
49年共和國立國之始,一邊倒學蘇聯,部委設置是蘇聯模式。后來改革開放一味掉頭歐美,照貓畫虎,偏偏忘了自己的歷史上曾經有過輝煌的創造,對這些創造,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盧梭等曾經佩服得不得了。
瓦礫瓦礫哇,我要冒險表揚一下鄰居日本了。
明治維新,全盤西化,但是政府機構設置,未能徹底脫唐。就像平假名片假名一樣,漢字中夾著日語拼音,在日本今天的政府機構中,仍然可見中國唐朝的政府機構對他的影響。
日本的中央行政機構叫內閣。內閣領導下的機構由內閣機構、總理府及其所屬機構和12個行政省組成。總理不叫總理,叫內閣總理大臣,也稱首相。各部部長不叫部長,而叫國務大臣。政府辦公廳,叫內閣官房。我們常常從新聞中聽到日本的外務大臣、大藏大臣,并不覺得別扭,理解上也沒有障礙。
本人絕不是主張國務院的機構改革,要模仿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等叫法,我不過是引入一個與中國的舊制有關聯的鄰國的機構設置與機關長的官名來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這么長的名字其實不一定是必須的。
日本的省的取名及分工也可供參閱,叫法簡潔也比較穩定
外務省,主管國家一切外交事務。
大藏省,主管國家財政、金融、稅收。
通商產業省,主管工商企業、振興國內外貿易、管理外匯和負責度量衡管理事務。
法務省,執行國家有關司法行政事務。
農林水產省,主管有關改良和發展農業、林業、畜牧、水產業。
郵政省,主管有關郵政、儲蓄、匯兌、保險、電氣通信等國營事業。
厚生省,主管增進和提高社會福利、社會保障、以及公共衛生有關事務。
運輸省,主管國內外陸、海、空運輸事務。
勞動省,主管工會組織、調整勞資關系,規定勞動標準等有關勞動事務。
自治省,主管地方自治事務,下設 3個局。
(略)
2013年3月10日寫于北京南鑼鼓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