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改革”這個中性詞成了過街老鼠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改革的方向已經不再是一個中性的問題了。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改革。為什么要改革?不滿現狀唄。拋開“誰折騰”和“折騰誰”暫且不談,改革的鋒芒總是要指向現狀,也就是說:現狀“不合理”,所以“要改革”。眼下不合理的現狀到處都是,所以需要改革的地方比比皆是。比如:
——老百姓看不起病,這要錢不要命的醫療制度該不該改?老百姓買不起房,這盛產“房叔房妹”的住房制度該不該改?老百姓上不起學,這強化階級分層的教育制度該不該改?兩級分化速度像火箭一樣狂飆,這朱門酒肉臭的分配制度該不該改?道德淪喪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思想文化領域的“三俗”該不該清除?貪污腐敗如此橫行不法,這市場化了的政治生態該不該凈化?
毛澤東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借用一下:“哪里有不合理,哪里就有改革”。如果改革的方向對著這些不合理的現狀發力,那么老百姓一定會像當年歡迎解放軍入城一樣,簞壺食漿,真誠歡迎改革的。遺憾的是,一邊是改革在深化,一邊卻是現狀在惡化。人們把改革視為“瞎折騰”,并不是要抗拒變革阻撓進步,而是因為“折騰”的方向并不是在改變不合理的現狀,而是在強化不合理的現狀,甚至在制造出新的不合理的現狀。
前面說到改革不能瞎折騰,仔細想想,“瞎折騰”這個概念未必確切。除了腦子進了水,大概沒有人要拿改革來找樂子玩。站在不同立場看,每一項改革其實都有明確的動機和目的。站在平民立場是瞎折騰,站在精英立場恐怕就未必;站在勞動立場是瞎折騰,站在資本立場就未必。因此,在“折騰”這個問題上,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來分析,自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比如MBO,“折騰”之目的,不論主流的“公的和母的知道分子”的“改革宣言”說得如何美麗動人,其實就是一句話:“掌勺的把鍋扛回家去了”。而老實如火腿的老百姓對這種“折騰”盡管憤憤然,卻仍善意地規勸其不要“瞎折騰”了——看來,真被“改革宣言”給忽悠了。解讀一下改革宣言,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國有企業,最初的改革宣言說:“國企沒效率”,也就是不賺錢,所以必須改革,于是有了幾千萬工人被砸了飯碗?,F在的改革宣言又說:“國企太賺錢了”,也就是太有效率了,所以必須改革,于是有了“打破壟斷”,“國退民進”,“深化改革”等等。再比如收入分配問題,最初的改革宣言說:“大鍋飯的國有體制是造成平均主義的禍首”;現在的改革宣言又說:“壟斷的國有體制是造成貧富懸殊的根源”。
邏輯如此混亂,前后如此矛盾,用心如此險惡,天下真是無出其右了?,F在回過頭去梳理一下改革宣言的邏輯,其實,之所以要“MBO”,之所以要“打破壟斷”,之所以要“國退民進”,之所以“不改革都沒有好下場”——無他,就是因為被改革的對像姓“公”不姓“私”!在這種邏輯下,為啥折騰,為啥改革,已無任何道理可講,也不需要講任何道理。于是才有“寧要,不要”,“不改革,就要死”之類的改革方向。
如果改革指向的就是這樣一個前景,對于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來講,那改革也就走到死路上去了。難怪有人發出如此哀嘆:“改革,多少罪惡假汝而行!”
欲知后論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更多文章請進入趙磊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aolei1957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