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隊伍的內部歷來缺少不得批評。然而批評又分為不同的心態,惡意心態的批評多數會以極左的面目出現。判斷批評的善惡以及是否極左,竊以為主要應該看其以下特征:
○批評的反應速度:善意的批評者,對內部出現的錯誤會深感痛心,會先做善意的溝通,摸清錯誤者的真實意愿,并同時開展一些勸導性質的對話。這一切不奏效時,可能會開展批評。最初的批評可能不點名,可能不公開。再不奏效才可能形成公開的點名的批評。而惡意的批評者因為心下另有盤算,一旦發現合適的“靶子”,反應迅速,會有一種“如獲至寶”的亢奮反應和害怕“良好戰機稍縱即逝”的警覺。
○批評的力度掌握:在反應力度上,善意批評者會體現出良好的“挽救”愿望,不希望一下子搞得太僵,會委婉在先,嚴厲在后。而惡意的批評者會上綱上線,無限拔高,攻其一點,不及其余,而且拒絕一切好意的規勸。他們需要拼命地在他人面前顯示自己的“正確”、“敏銳”和“革命化”程度高。
○批評的目標選擇:善意的批評者針對來自任何層面的錯誤言行、苗頭、傾向,都會給予關注,不希望看到錯誤思想漫延。而另有所圖的批評者對于一般層面的內部批評不會給予很大的關注,他的目標選擇唯一的標準就是影響力,只盯住那些有影響力的大人物(或組織、集團)。這就難以掩蓋他取而代之的真意了。他把“革命”看做爬梯子,不希望比自己更早出現的革命者成為攔路虎,而是希望他們都變成梯子上的橫梁,供自己“踩”用。
此外,極左的批評者還喜愛提出一些虛無縹緲的革命目標,而完全不顧及其在當時條件下實現的可能性有幾何。因為他們覺得目標越“宏大”越有利于吸引擁躉,有利于盡快擴張自己的“勢力”。
鑒別批評者意圖的善惡,毛主席早有精辟的論斷。他老人家將此凝練成了一個公式:“團結--批評--團結”,即抱著團結的愿望,經過批評(自我批評)達到新的團結。這里,團結的愿望很重要,惡意的批評者首先是缺乏了團結的愿望,他們舉手投足總是迷信心術,一種打壓別人、抬高自己的心術。
革命隊伍的各級領導者、先行者之所以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是由于他們的功績、能力,當然也由于他們在斗爭中形成的人格魅力。魅力這東西遠不是可以通過美容手術去獲取的。他人的魅力也不是可以用了刀子、硫酸給予剝奪的。如果一味迷信手術,最終一定會成為孤家寡人,因為群眾的眼睛永遠是雪亮的,也因為你首先失去了人格。(20121121)
佗佗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