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是工農兵學員留校當老師,算起來了也有36年了,還有前面近6年知青經歷。有其看到了這次中央常委有四個是曾經的知青,三位曾經的工農兵學員。不免想嘮叨一下,工農兵學員與現在大學生的經濟消費作個比較。
現在大學生在校的基本消費,主要是學費、住宿費、伙食費、書費與雜費(交通、服裝、零花)等等,平均到每月(按上面費用次序與上海地區500+100+600+100+200)大約平均是1500元。少的也可以再低200至300元,高的那就高出許多,這個不談。平均每月1500元是絕大多數是學生家庭支出。這里500元學費是按最低水平來說的。
過去的工農兵學員,比較復雜些,有工作單位的,年滿五年以上是帶工資的,有三十多元至五十多元不等。大量是不帶工資享受國家補貼每月17.5元。學費、住宿費、書費是免費的,這17.5元主要用于伙食費與雜費,大概伙食費開支為12元,其它為雜費開支,基本夠用。這就說要求不高,家庭不需有太多的負擔。12元伙食費平均一天4毛錢。不能說天天吃“大菜”,兩天吃一回應該沒問題。所謂的“大菜”都有菜底(青菜或雞毛菜),一般是紅燒肉、大排、獅子頭、魚塊、雞塊、鴨塊等,價格在一毛五至兩毛之間,比如紅燒肉與大排都是一毛八。最受青睞的就是“爛糊肉絲”8分錢,呵呵。那時的食堂沒有盈利這個概念,虧順,“秋后算賬”,學校承擔(學校有這筆開支的)。
用工農兵學員看現代大學生在校消費,飲料這塊刮目相看,厲害!運動后的學生,飲料、冷飲消費量大,俺那會兒校園沒商店,到食堂一兩飯票一分錢,一碗“爛糊面”已經是幸福無比了。俺總結學校名菜是“一包二爛三大樣”,“一包”就是“肉包子”那個香,如今就是沒這個味了;“二爛”就是“爛糊肉絲”、“爛糊面”,那個鮮難以忘懷;“三大樣”就是“紅燒肉”、“大排”、“帶魚”(帶魚在家做不好,學校一毛五很鮮美)。這就是說,現代大學生零食吃得多,自然是一種提高。然而,菜的可口程度,現在不能媲美,按現在話說,那是“特供”級別的。
現代大學生的電子設備那是工農兵學員所沒有的,優勢站在講臺上,還有人用手機拍照,拍攝老師布置的作業還是拍攝老師就不得而知了。老師監考就很費勁了,作弊也無線數碼化了,呵呵。俺那會兒有啥?有學校廣播站,周末還能有電影看什么的,不能比“小巫見大巫”。
過去說“同窗好友”那是多么熟悉字眼,現代大學生幾乎沒有自然班,聽課都自選。所以,以后也只剩下“同寢室”了。交際比原來廣卻少深入,“談情說愛”倒是成了現代大學的一道風景線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