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五年,劉邦為功臣排名次時,蕭何排名第一,位居相。蕭何守關中,為劉邦穩定了后方的根據地,保障了劉邦在前方的軍需。劉邦不僅封蕭何為侯,而且還悉封蕭何父母兄弟十多余人。陳豨反,韓信受牽連。蕭何為呂后出主意,抓捕了韓信,劉邦聽到這個消息以后,拜宰相蕭何為相國,大家都去祝賀,只有召平前去吊問,召平此人是長安東陵人,他種的瓜甜而又美,故號“東陵瓜”。他對蕭何說:“禍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內,非被矢石之難,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衛衛君,非以寵君也。愿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財佐軍。”(《漢書•蕭何傳》卷三十九)蕭何聽從了召平的建議,劉邦為此很高興。
劉邦將帶兵討伐黥布時,多次派人問蕭何在干啥,為此,“客又說何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不可復加。然君初入關,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復孳孳得民和。上所謂數問君,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貣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從其計,上乃大說。”(同上)貰貣,即借貸,賤貰貣,即以很低的利息借公款來兼并農民的土地,這個建議讓劉邦認為蕭何不是在關中收攬民心,而是忙著兼并土地以自肥,說明蕭何在政治上沒有野心,劉邦就放心了。 “上罷布軍歸,民道遮行,上書言相國強賤買民田宅數千人。上至,何謁。上笑曰:‘今相國乃利民!’民所上書皆以與何,曰:‘君自謝民。’”(同上)這里“罷布軍歸”是劉邦打敗黥布回軍長安。“利民”二字,是與民爭利的意思,劉邦把百姓告蕭何的狀子給了蕭何,讓蕭何自己去處理,這件事說明你蕭何兼并百姓的土地是不好,讓他自己去改正,而劉邦決不會因此去處置蕭何的。 《漢書•蕭何傳》復云: “后何為民請曰:‘長安地陿,上林中多空地,棄,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獸食。’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財物,為請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數日,王衛尉侍,前問曰:‘相國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予。今相國多受賈豎金,為請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 上林是皇帝的園苑,面積很大,蕭何建議開放上林苑,讓百姓來耕作,為此劉邦不高興,原因是讓我劉邦擔惡名,你在百姓面前做好人,所以把蕭何給關起來,劉邦想了幾天,覺得不對,又把蕭何給釋放了。 “何年老,素恭謹,徒跣入謝。上曰:‘相國休矣!相國為民請吾苑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吾故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 徒跣,是赤腳徒步,指蕭何赤了腳徒步去向劉邦謝罪,劉邦回答說:你蕭何別再多說了,你為民請上林,我不答應,我是桀紂那樣的昏君,你是賢相,關你幾天是為了讓百姓也知道我有過失,這件事也就到此為止了。我在獄中,讀書至此,寫下如此感想:“蕭何功居第一,位居相國,但為人亦難,他可以為劉邦與呂后出謀劃策,對自己反而是當局者迷,還是旁觀者清,要別人來出點子為他消災消難。他的長處是還能聽得進旁人的忠告,如果聽不進,在那個時代,他的結局便很難說了。”
看來,那時大局的平穩,劉邦與蕭何他們雙方都得相互寬容和體諒,后退一步才行。 《漢書•蕭何傳》還講到“何買田宅必居窮辟處,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這一點蕭何還是聰明了,為子孫留一點田地財產,那也無可厚非。但必須在窮鄉辟壤,免得為后來的勢豪所兼并。“不治垣屋”是不為子孫蓋高墻大院,那別人不會眼紅。子孫賢,那會學蕭何節儉的風氣;如果子孫不肖,也免于為勢家所兼并。蕭何一輩子,這一點精神還是值得后人學習的。蕭何的后代與劉家的王朝相始終,至王莽篡漢時,“乃敗絕。”能做到這一點,也要蕭何的子子孫孫能體會到蕭何的一番苦心,能安貧樂道,世世代代都能平平安安,真要做到如此地步也不易阿!漢初的功臣宿將們子子孫孫能如蕭何的子孫后代能如此平平安安的也不多。如周勃的兒子周亞夫在吳楚七國之亂時,立有大功,官至太尉,結果還是“不食五日,歐血而死。”(《漢書•周勃附周亞夫傳》)周勃與周亞夫父子兩代人,雙雙有大功于漢,但也庇護不了他那悲慘的結局。蕭何畢竟比周勃父子倆要聰明一些,在哪變化動蕩的時代,要保持幾代人的平平安安也真不容易。人貴有自知之明,要子孫后代也懂得這一點,那就更難了。蕭何畢竟是有文化有知識的聰明人,別人稍一點化,他就能懂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