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前,因為沒有完成富士康的招工任務,劉寶玉(化名)不得不去成都富士康工廠“頂工”。機關領導對她說,“招不到人,只能自己人去”。( 2012年4月28日經濟觀察報)
企業招不到人,一是說明你企業要不是缺乏競爭能力,要不就是你的企業待遇較差,要不就是你的生產條件惡劣,公務員因為工作不力招不到人,自己去工廠其實不是問題所在,問題的本質是四川省的相關政策從制定到實施,就以富士康超國民待遇為出發點。
從四川省各地由當地官員帶隊前來工作的隊伍屢見不鮮,為了發展,動用大量的行政資源為一個工廠招工,發展是硬道理,然而政府這樣異化的行為,會不會成為國際笑話呢?富士康這樣的企業是以賺錢為最終目的,他們能領會到政府的艱辛嗎?
出于成本的考慮,富士康有意識地將訂單優先安排在成都工廠。只有在成都產能吸收不了的時候,才派給深圳龍華工廠生產。“主要是因為綜合成本比較低,”該富士康行政人員說,“比如人工成本較低,成都市給予的土地、稅收(在保稅區)、免費宿舍、免費班車、免費招聘工人等很多優惠政策,導致的綜合成本很低。所以生產都是盡可能優先安排給成都生產。能節約很多成本。”
要說工廠剛剛開始的時候,幫助招收一些工人,也是應該的,如果當作一項政治任務,并長久化,政府的公共資源全部變成了為工廠服務,那么我們的人民政府還能為人民提供其他服務嗎?作為賺錢機器的企業,其所思考的只有自己的利益,事實上,企業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成都基地最高峰時有12萬人,2011年10月份下降到了9萬人,現在總人數維持在6萬人上下。每當人員不夠時,富士康中央人資部門就會不斷給政府施壓,“人不夠,快點送人來”。
或許政府只有承擔自己亂決策亂承諾的后果了。“政府承諾和答應給我的,就是要滿足,否則我們是可以撤資的。”該富士康行政人員說,“富士康投資在成都建立產業基地,人財物都付出了巨大成本。當地政府當初答應我們的,要設法滿足我們的人力需求。”
在富士康的壓力之下,四川省“1號辦”每天疲于應付這些人力招聘工作。為此,廣元市旺蒼縣勞動保障局長不得不先后6次赴陜西,開展跨省招募。“成都工廠一直在進人,但一直都沒能滿足需求。每天進3000到5000人很正常。有時每天甚至以萬為單位招聘員工。”其行政人員承認,一線勞工的招募一直由政府部門操作。“富士康只是把需求人數隨時報給四川省勞動部門(富士康稱之為‘1號辦’),由他們統籌社會資源,不斷招聘新人進入工廠。”
富士康這樣的企業享受著超越其他企業的優厚待遇,會不會形成惡性示范呢?正如勞動保障部門工作人員所言,現在政府騎虎難下,一些其他的企業也開始要求政府,套用省富士康成都項目人力招募模式,以下任務的方式要求勞動保障部門予以完成。或許這才是各級政府所要考慮的問題所在,期望富士康這樣的企業超國民待遇能及時給予終止,這才是公平,也才是四川以至全國企業的幸福所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