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誰?依靠誰?
——左派的困境與中國的前途之四
李清平原創作品
2011.05.18
最近,從某些知名左派人士的文章中,可以明顯看出一些左派人士的某種程度挫折感,以及對未來中國前景一種強烈悲愴感。
這種挫折感與悲愴感從何而來?無從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挫折與悲愴感正是當今左派人士的共同情懷。
孟德詩云:憂從中來,何以解憂?
根據左派某些主要人物的言論不難看出,他們還是樂于呆在體制內,希望利用其在體制內殘存的一點權利空間和言論空間來干成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用他們的經典語錄就是:“在不掀桌子不折廟的前提下改變現行游戲規則”。
可是左派人士很快就發現:桌子還是那張桌子,玩的已經完全不是原來那副社會主義的牌。廟還是那間廟,里面住的和尚都不念共產黨和毛澤東的經了。廟里供的佛也不姓“茅”而姓“盾”了。方丈和主持都是清一色的洋牧師和洋主教了。幾個還算體面的左派人士拼命擠到臺前,想大聲喝斥正在酣賭中國前途和命運,絲毫不講游戲規則的和尚時,卻被正玩得起興的和尚罵道:“沒錢、沒權、沒資本,也想上桌玩玩?去,哪里涼快哪里呆著”。左派人士被幾個保安架到外面,卻仍然沖著桌子怒罵:你們還講不講社會主義的游戲規則?可臺上的人只是輕蔑地扔下一句話“贏錢(發展)才是硬道理”。
沒有錢不能上桌同資本擁有者一起參與游戲;沒有權不能同權貴一起參與游戲規則制定;這就是左派當前面臨的真實而殘酷的現實。
他們以為他們宣誓加入過共產黨,就一定是共產黨政權機構和政治體制中的一員。但他們始終不愿意承認,他們所宣誓加入的那個由工農階級先鋒隊組成的,立志解放勞苦大眾的,承諾永遠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組織早就不存在了。現在仍然穿著共產黨袈裟的那些官僚和資本家們早已是剃著光頭的酒肉之徒了。雖然左派人士們以共產黨員的身份還被允許呆在這間廟里,可他們只能是體制內的看客。上桌分一杯羹都尚且不可,更何談讓你來對“改革開放”指手畫腳?
所謂現行體制的實質就是國家政權的本質。顯然,經過長達30年的蛻變(顏色革命),中國早已不是由工農聯盟為主并聯合其他階級,為人民服務的無產階級政權體制。而是由封建權貴和官僚資本加上境外資本組成的聯盟,為權貴和資本家服務的資產階級政權體制。所以左派人士企圖在資產階級的政權體制內謀求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那當然是緣木求魚了。
我們不否認,在現行的體制中,存在大量仍然保持純粹共產黨品質的共產黨員,或清流官員。但那只是作為個體在現行體制內的存在,他們不太可能改變現有體制的本質。
從這次“反茅公署”的結果來看,簽名的絕大多數是普通民眾,現行政權體制內的參與者極少,不乏少數官僚參與,但也多是下野卸任之流。
即便是公認的紅區領袖,也必須與現行體制(改革開放)保持一致,處處謹言慎行;否則將很快被排除在現行體制之外。在現行體制下,無論什么領袖和英雄,在沒有真正擁有政權機器,也沒有擁有足以使其可能獲得政權的多數民眾之前,都無法成為決定性的力量或關鍵性的力量。
所以左派不充分認識現行體制的本質,或者已認識其本質但仍對其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都將不可避免陷入挫折和悲愴之中。
我們相信現行體制內有大量的可靠的為勞動人民謀利益的中堅力量,但那絕對不可能構成決定性的力量。單靠游說、鼓吹和爭取他們,不可能改變現行體制的本質,也不可能改變中國繼續沉淪以致再次滅亡的命運。因為他們也惶恐不安地正在現行體制下艱難地討著生活。
決定性的力量在哪里?只能來自于億萬人民,尤其是勞動人民!為勞動人民謀利益,只能依靠勞動人民自已。
勞動人民如何才能成為改變自已命運和國家命運的決定性力量?現階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毛澤東思想去武裝他們。毛澤東思想是一根紅線,是一瓶萬能膠;只有毛澤東思想才能最快最有效將億萬人民聯系起來。當然這需要唱紅,同時也不僅僅是唱紅。當毛澤東思想招牌后面出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小小方陣的人群,而是幾億或十幾億人民時,左派的感受就不會只是“感激涕零”,而是最后勝利的喜悅。
左派的眼光急須從貪官污吏的身上轉移到普通百姓身上;左派的注意力也急須從朝中毛派官員和“光緒皇帝”身上轉移到工人、農民、士兵和青年知識分子身上。左派的精力急須從嘶聲力竭的叫罵聲中轉移到宣傳和運用毛澤東思想上來。當左派不再蹲在現行體制的屋檐下,為朝中爭斗忐忑不安時;當左派不再依賴WYZX而直接面對民眾宣傳毛澤東思想時;當左派人士不再趴在電腦前怨聲載道而是同受壓迫群眾一起抗爭時;左派的挫折感和悲愴感將變為自豪感和成就感。
寄希望于個別領袖和英雄,那希望是渺茫而有限的。寄希望于人民,則希望是永存和無限的。因為人民有如大地,可生萬物。
當每一個左派人士都能夠將自已回歸到一個真正純粹的共產黨員和毛澤東思想實踐者,并成為人民群眾之一員時,中國的共產黨就有可能復活了。他們將重新回到無產階級先鋒隊的行列,重新領導起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