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與“民”的關系
出這樣的題目,突然覺得自己很“背噠噠”(本地土語俗話,意思就是:說或行不合大勢去向,還自以為聰明),也有斤斤計較之嫌。但草民就是愣頭老,題目既出,就得硬寫,為保險點起見,先翻一翻詞典。最與時俱進的詞典也不至于會全盤違背詞的原意。
詞典曰:(一),私人——1.指主要屬于個人或圍繞個人的。例:私人企業(yè),私人秘書。2.個人和個人之間的。例:私人關系,私人感情。(二),民——1.人民。例:憂國憂民,民不聊生。2.指某種人。例:回民,牧民。3.民間的。例:民歌,民間傳說。4.非軍人或非軍事的。例:軍民一家,民品。另引四詞:民負即人民群眾的負擔;民心即人民群眾的共同感情和心愿;民生凋敝即人民生活困苦;民眾即人民大眾。再特引一詞:民辦——民間集體投資興辦或私人開辦。(草民意見:民辦=私人開辦,講不通;唯一理解只能是指“一個或寥寥幾個‘民’開辦”,毫無集體的意思,亦即與“民”無關無干)。
其實誰都知道,私與公是一對矛盾,私人與“民”又是一對矛盾。當然,“人之初,性本私”是眼下占主導地位的“人生價值觀”的理論根源,被主導型經(jīng)濟學家們所一致認可和推廣,并且看來還得推廣、主導下去。實踐證明,經(jīng)“打拼”成為富翁者就是“成功人士”,就有可能成為“富人俱樂部”的一員。老腦筋們歷來都認為“人民”這個概念屬于政治范疇,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社會里,應當講究共同富裕,一邊做蛋糕,一邊又應該合理地分蛋糕,而不應該做大了蛋糕卻很不合理地分配蛋糕。中國的首富都已擁有105億美元的身價了,而占中國人口比率至少有85~90%、甚至以上的人們分得了多少“蛋糕”呢?作為富豪的“民”營企業(yè)家們究竟是憑什么本事成為當今中國的人上之人上人的?難道不應當進行反思嗎?
革命,是為了解放掙扎在生死線上的勞苦大眾,早已成功了。改革開放,據(jù)說是為了讓中國的社會主義脫掉“貧窮”的帽子,那目的還不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么?既然是這樣,又為何改革開放越深入,貧富的差距卻越拉越大了呢?究其緣由其實很明白,就是要加速私有化的進程,使中國成為“社會資本主義”;說到底,就是走“私有制度”的死路——對于移民成風的富翁們來說當然是天堂之路,而且,他們已經(jīng)走上去了。
越說越離題了,足見草民非為文之人,也不懂為文之道。我只知道,“私人”與“民”的概念的區(qū)別是必須搞清楚的,因為這跟走哪一條道路相關聯(lián)。長期以來總是在所謂的“國退民進”和“國進民退”的問題上糾纏不清,在本來很嚴肅的問題上,卻偏偏說得模模糊糊,表達得含含混混。即便像李榮融同志這樣的大人物,表達起來也讓人頗為費解,九分的生澀,比如他說:“國有和民有,在中國不是對立關系,而是互補關系。”他所說的“國”人人皆知,而獨獨一個“民”字,卻雖也無人不曉,但又會令人人傻笑、不解;敢問:“民有”里面有草民的份嗎?言簡意賅本也是好事,然而,言簡意賅到叫人嗤笑時,也就大可不必“言簡意賅”了。照直說,此“民”實乃私人,“民營企業(yè)”實乃私營企業(yè),干嘛要“猶抱琵琶半遮面”呢?溫總理在今年兩會后的答記者問時就說了“私營經(jīng)濟”四個字,《憲法》也是允許“私營企業(yè)”存在的嘛。
草民在鎮(zhèn)辦工廠工作過6年,期間從1984年起實行個人承包責任制,幾年下來鎮(zhèn)辦工廠便倒斃了,不只是我們一家廠,而是一家廠復一家廠地先后倒了下去。但是,承包者(大多是原來的廠長)的家里卻辦起了工廠,老婆當“廠長”,等到鎮(zhèn)辦廠咽氣翹了辮子,他們便堂而皇之地凱旋回家了。這當中產(chǎn)生的貓膩,草民不說也罷——公開的秘密。起初還不太明白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一包就死”呢?后來就越來越明白了,大勢所向,爾能奈其何?
曾有網(wǎng)友說“私有是萬惡之源”,這不對,哪個人沒有一點“私有”的東西?乞丐還有破棉被和討飯碗呢;而應該說“私有化、私有制是萬惡之源”,這才對頭。
草民想,我們老百姓總是講道理的多,決不會人人都奢望擁有105億美元,或者15億美元,再或者1.5億美元的;老百姓所希冀的僅僅是不受剝削、欺壓和共同富裕,這做起來實際上并不困難,用完整原版的鄧小平理論來指導改革開放就可以了。
2012.04.01晚草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