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壇發帖子的集合)
唯物主義歷史觀說,時勢造英雄,時事選擇英雄,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產生英雄。這是對的!絕對不是:英雄造時事,歷史是英雄創造的。簡單說說這樣的道理。比如:人們所說的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這種能力是通過長期的實踐積累來的,必須有完善的經歷。這種能力,單純學習是學不來的,無論學的怎樣,或是怎樣的學習,都不能具有這種能力。可見,人的真正能力,是從實踐來的。
人的能力與經歷有關,人們所說的英雄的能力也必須有相關的成長閱歷,這就勢必是時事造就了英雄。任何能力都應該是與其經歷的實踐有關。而不可能是憑空出現所謂的英雄。
人的能力與經歷有關,人的能力是受經歷閱歷限制的,不可能是全才的,這是容易理解的。那么,不同的時事,需要不同能力的人,這樣勢必造成時事選擇英雄。
所有人的經歷都是連續完整的,是不可能割裂開人生經歷去評價能力的。所謂英雄的經歷與時事必須緊密完整,才能在時事中表現出來,所以說:憑空的英雄創造時事,英雄創造歷史是不可能的,是錯誤的。
人民常說的站得高,看得遠,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是怎么回事兒呢?
這是說人的事實認識能力和辨別能力,不是說人的實踐工作能力。
辨別能力是人們實踐能力的基礎,沒有好的辨別能力,不可能有好的實踐能力。也不可能成為所謂的英雄。
辨別能力與個人的經歷閱歷有關,通過不斷地學習,可以克服些經歷閱歷的不足。直接學習真理的認識論,是比較捷徑的方法。但是,怎樣學,也不能替代經歷閱歷的實踐獲得。
常態中,提高認識辨別能力比較好的方法是處于各種實踐的領導層。這樣會站的比較高,看清楚各種實踐,增長見識,增加實踐的辨別能力。
但是,這不等于個人的實踐能力強。這與具體的實踐能力是兩回事兒。
毛澤東思想是認識論和方法論,是融合了毛主席等先輩們的艱苦卓絕實踐和他們無與倫比的辨別能力后,總結而創造的,是實踐中來的,非常寶貴的。學習毛澤東思想,與他們經歷的實踐相結合,就會有非常大的收獲。
人們的好多想法說法,有沒有相應的實踐總結呢?有沒有依托別人經歷的實踐總結呢?這往往是看看是否主觀和空想的前提。
怎么地也不能從“人性”出發。
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兩回事兒
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實踐論》都是從實踐的角度說認識能力的。
具體的實踐,往往忽視這兩種能力差別,過高地評價了認識能力,而輕視了實踐能力。
舉個人們常說的李鴻章例子來說說:
李鴻章曾是曾國藩的幕僚,可謂“見多識廣”,自身的學識也不會太差。
但是,他的成長經歷是什么呢?是長期的幕僚。一般來說,其實踐能力比較多的是平衡矛盾(而不是斗爭或解決矛盾),看別人眼色和臉色做事(當然也會給求他的人臉色)。
在他得到權力后,這里不說他的認識辨別能力,就說他的實踐能力,又會怎樣呢?
他以往的實踐能力,會不會表現在他得到權力后的實踐中呢?
就說他的一個實踐,民族國家危難之時,他看臉色行事,圓明園是不是他籌建的呢?
看人的成長,是看人的實踐經歷,是看人的實踐能力,而不能迷信人物和權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