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國的三個關鍵詞
自辛亥革命至今,歷史已過了100年了。歷史是人創造的,但是人們無法隨心所欲地創造自己的歷史,他們只能在既定的時空環境中,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開創前途,履行使命。在這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世界與中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百年中國,最重要的關鍵詞有三個:解放,改革,復興。
一、解放:國家獨立,人民翻身
百年中國的第一個關鍵詞是“解放”。自1840年起,中國一步步陷入外侮不斷、內亂不已的境地,一度瀕臨亡國滅種的邊緣。大禍臨頭,無數仁人智士慷慨為國,在所不辭;但多以失敗而告終。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毛澤東等紛紛“喚醒民眾”,團結奮斗。最終在1949年,收拾破碎山河,建立了人民中國。
此后,面對外部的嚴酷封鎖、內部的一窮二白,毛澤東等一代開國領袖殫精竭慮,以保衛國家的獨立和安全,以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為此,對外不惜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支持第三世界人民的正義斗爭,并在1970年代根據世界形勢的變化,果斷調整對外政策、開啟中美交往大門,從而打下全球“大三角”新格局的基礎,為日后鄧小平導演改革開放的大戲創造了條件。
對內則前仆后繼,初以“大躍進”來克服經濟技術落后的制約、繼以文化大革命來改造人性,從而加快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可惜,歷史的約束不容突破,無論是試圖突破物質條件的束縛、還是試圖創造充分精神條件的努力,大躍進和文革均以失敗而告終、未能取得預期的目標。盡管人民中國的建設事業在前三十年成就巨大,但概括地說,曠世偉人以悲劇英雄而謝幕。所謂悲劇,即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一要求在現實上暫時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沖突。
這數十年間,中國迫在眉睫的任務是求生存、求解放。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英勇智慧、艱苦卓絕地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實現了國家獨立、人民翻身的目標。由此,也一舉奠定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毛澤東成為百年中國“巨人中的巨人”。
二、改革:發展經濟,保持穩定
文革之后的中國向何處去?人心思變。鄧小平順時應勢,果斷領導并實現了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略。之后數十年間,不管風云變換,鄧小平“發展是硬道理”、“穩定壓倒一切”的信念始終如一。經過長期不懈奮斗,中國經濟實現了30年的高速增長,大多數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改善,綜合國力也有了明顯增強。
鄧小平作為毛澤東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接班人,堅持原則始終如一,策略創新左右逢源。從原則上說,鄧小平視社會主義和共同富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而所謂“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也從未動搖。一直到南巡講話之際,鄧小平仍在強調,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就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
鄧小平作為杰出的戰略家,堅韌老練,目光遠大,多謀善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國內外風云變幻,一時間人心浮動。鄧小平不僅在原則上毫不動搖,而且在困境中看到了中國發展的歷史機遇,把計劃和市場都作為發展的手段,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證明,鄧小平選擇的策略合乎實際,取得了成功。
難能可貴的是,鄧小平早在一二十年前,就預見到了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實現共同富裕就應當提上日程;否則,貧富矛盾以及由此導致的地區矛盾、城鄉矛盾、民族矛盾等都會爆發出來,給社會安定和經濟繁榮造成巨大障礙。而如果堅持社會主義、走共同富裕之路,中國老百姓的日子就會比同等水平的資本主義國家好很多,環顧全球,此言不虛。
鄧小平領導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自覺承擔了歷史賦予他的使命。原則上始終如一,策略上左右逢源,決定了鄧小平將以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而不是見風使舵的政客載入史冊。
三、復興:以民為本,強國富民
到而今,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多年了。任何明智的頭腦都能意識到,今天中國面對的挑戰已不再是三十年前的老問題了,刻舟求劍絕無成功的希望。文革重來自是杞人憂天,貧富分化已成蕭墻之患。如果說鄧小平破解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道難題,那么今天應當解決的難題則是——“實現共同富裕”。
曾經在人類歷史的絕大多數時間里獨領風騷的中華民族,終于迎來了機會、踏上復興的大道。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復興之路不平坦。新的歷史使命,要求全國上下認真而不是敷衍地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民為本、強國富民。但是,提出科學發展觀不易、實踐起來則更難。難就難在要突破兩個舊格局。
在國際上,中國的快速發展,即使以和平方式,勢將對美國霸權主導下的舊有政治經濟秩序帶來巨大沖擊,對此,美國人心知肚明、中國人多說無益。以接觸實現遏制,已成為美國對華外交的主軸,引誘中國成為第二個拉美,已是有目共睹;對中國來說,如何在接觸中突破遏制(如軍事圍堵、資源壟斷、貿易保護、政治對抗、金融劫掠等),則成為邁向復興繞不過的坎兒。
在國內,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后,多有強化、固守富者更富之心,殊不知這恰是鼠目寸光之見。共同富裕相對于讓一部分先富起來,是歷史辯證法的展開,是歷史法則的“否定之否定”。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是一種迂夫子的感慨,而是深諳歷史興亡法則的總結。無視貧富分化、豪民兼并的后果,工人失業、農民失地,將給國家安定造成巨大威脅,也會導致發展目標落空。富者更富,不過緣木求魚而已。
歷史的大考驗在此,歷史的大機遇也在此。
復興已經成為歷史賦予當代中國人的使命,能否完成這一使命,將決定當代政治家的歷史地位。從這個意義上,個人進退事小,國家興亡事大。天佑中華,其實賴人佑中華。歷史在呼喚真英雄出場!誰聽到了歷史的呼喚?誰又能承擔起歷史的使命?
微斯人,中華其不幸若此之甚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