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在時事的映照下,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每每給人以鮮活的感觸。先生編印的《偽自由書》之最后一篇(不算后記)題曰“不求甚解”,談到“世界第一要人美國總統”的言論,讓人頓生一種時間停滯的感覺,其文其事寫于1933年上半年,六十多年過去了,怎么就好像只是過去了六十多天?
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和平”宣言,曰:“世界各國應參加一莊嚴而確切之不侵犯公約,得盡行莊嚴聲明其限制及減少軍備之義務,并在簽約各國能忠實履行其義務時,各自承允不派遣任何性質之武裝軍隊越出國境。”且不說日本,就是美國,當時在中國是駐扎有軍隊的。如何去解讀美國總統的宣言與美國的實際行為之間的矛盾呢?有人是用美國例外論來解釋的。
而現時,美國在中國周邊,張牙舞爪,動作頻頻,就有美國人言:不針對任何國家。當然這意思任何人都聽得出來的,“任何國家”者,其實是單指,意思是這些舉動并不是針對中國的。很早以前,我一直以為“此地無銀三百兩”這句俗語只不過就是一句俗語而已,沒人會如此低能地實踐的;后來見識得多了,才發覺還真有這樣的人這樣行事。這不,美國人以其實際言行在為這句俗語作著注解。
在美國軍隊屠殺阿富汗人后,美國的軍事法庭就面不改色地判決:那是一起正常的“正當防衛”的行為,沒有人需要為此承擔責任;而美國現任總統還對駐阿美軍的“高尚品格”予以了高度的贊揚。這個世界真的就像一個流氓,一點也沒有學好。
魯迅先生說,他的先生曾經教導:不求甚解者,就是不去看注釋,而只讀本文的意思。魯迅先生說,注解雖有,確有人不愿意我們去看的。
不要以為只有美國人才這樣。
最近有幾個詞被談論的頻率頗高,諸如“遙諑”、“反思”、“文革”。同樣只能是“渾沌一體”地去認識,不能用注釋去究里的,“尤其是那種使人掃興或討厭的注解”。
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直逼人心的力量,樸素而深刻。在為《偽自由書》所寫的后記中,先生作出了這樣的判斷(是判斷,不是預言):“戰斗正未有窮期,老譜將不斷的襲用”,“將來的戰斗的青年,倘在類似的境遇中,能偶然看見這記錄,我想是必能開顏一笑,更明白所謂敵人者是怎樣的東西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