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財政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在北京共同舉辦了“實現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發展:中國的戰略選擇與國際經驗”高層研討會,并發布了有關2030年中國發展戰略的課題報告。
“中國現已走到其發展道路上的個轉折點。”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在這個題為《2030年的中國》研究報告發布會上如是說,世行希望報告中開出的“處方”會被用于中國的改革藍圖。
一些西方主流媒體也借機給中國開“藥方”。不過,一些中國經濟專家和分析人士指出,西方真心和假意并存,最終是為了從中國獲利。
西方先唱衰再支招
世界金融危機余波未了,中國近期宏觀經濟形勢又較為復雜,西方輿論先是為中國做出了一系列“危險預報”,隨后又開始熱情建言支招。
從去年開始,部分國際機構刻意夸大中國物價上漲、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地方債務、銀行呆壞賬增加等問題,高盛、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等外資機構紛紛下調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經濟展望報告》稱“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美國《華爾街日報》還曾提醒投資者“當心中國軟著陸失敗”。
不久前,美國《時代》周刊網站刊登了該刊資深記者邁克爾舒曼的一篇文章,評論中國經濟形勢。作者認為,“中國的經濟體制是不可持續的,中國可能在2014年到2015年間爆發危機”。
經過一番唱衰后,國際機構和西方主流媒體又開始獻計獻策,給中國開出不少“改革藥方”。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主編約翰麥克列威特3月2日在清華大學發表題為“全球動蕩與中國崛起”的演講時就建議“中國應當在國有企業、銀行與資本自由化等方面,以及世界銀行報告中所提到的各個方面進行改革”。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評論員雷思海對此指出,西方媒體和經濟學家此前集中唱衰中國經濟,就是為了讓隨后開出的藥方更容易被接受,最終是想讓中國盡可能倒向西方的發展模式并從中獲利。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亞玲也強調,西方輿論力挺佐利克給中國經濟改革支招,最終是為了利益。譚亞玲解釋說,西方國家不僅仍受金融危機余波影響,而且大都面臨財政和債務難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非常快,外國資本非常想進入中國市場,并試圖從中得到更多回報,所以會制造出“期待中國市場更加開放的論調”。
要看是否適合中國
目前,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蕩、石油價格高位波動、許多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仍然較大。歐盟委員會在最新報告中預測,今年歐元區經濟將萎縮0.3%,陷入輕度衰退,歐盟27國經濟增長也將陷入停滯。美國經濟因面臨債務壓力、投資增速放緩等負面因素影響,而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為“今年經濟增速僅為 1.8%”。
與之相比,2000年至2009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累計貢獻已經超過美國。日本大和綜合研究所經濟學家金森俊樹指出,金融危機中,中國成為穩定世界經濟之錨。
顯而易見,與西方萎靡不振的經濟狀況相比,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成為支持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因此中國理應有信心和實力獨立完成自己的改革功課。
在譚亞玲看來,世行行長佐利克對中國現狀以及中國目前現行的機制特性還是比較熟悉的,他強調按照市場模式來改革中國現狀,這是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是好的方面。
不過,譚亞玲也表示,在西方向中國提出開放的時候,首先還是看開放的狀態和程度是否適合中國。
不必遵循已有模式
事實上,中國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并不排斥“外來思維”。以金融行業為例,中國不僅看重全球視野和國際慣例,還更加注重與本土市場相結合。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巴曙松介紹,“1997年的時候,中國的銀行業在國際市場上,資本金、實力、市值、總資產規模均名不見經傳;而現在,在全球市值前十大銀行中,有三四家都是中國的銀行。”巴曙松說,將全球視野與中國本土具體金融市場結合,進而推出獨創性的方案,往往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既不能片面強調中國國情,也不能單按照國際慣例來做”。
由此可見,西方給中國開出的“改革藥方”顯然不是必需品,對其中的“真心”參考即可;對其中的“假意”可完全置之不理,甚至還要保持警惕。
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確實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挑戰,但中國能夠成功實行調整,把經濟發展持續下去。
香港《大公報》3月3日刊發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陶文釗撰寫的文章,文章強調“中國在二十年機遇期內可以實現持續高速增長,而且還可以延長機遇期”。
文章還強調,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是在遵循什么已有的模式。對于人口如此之多、家底又如此之薄的經濟體來說,中國必須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這就是鄧小平所說的“摸著石子過河”的道理,也是中國過去32年的實踐。(浙江日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