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fcgirl原創)
人性,指的就是人區別于世間萬物所獨有的特性,人性從根本上決定著并可以用來解釋人類一切常規行為。截至目前,人類對人性的解釋主要停留在對其如何定義和善或惡的分辨上,人性基本上還處于一個沒有明確答案或答案難以統一的概念階段。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性呢?本文擬從貧富道德觀的角度對人性的基礎與本質進行探討。
一、人性的基礎
人類來源于動物,所以,人性應該是以動物性為核心基礎的。因此,人與動物的共性特征毋庸置疑地成為了人性的原始模型,這種原始模型就是人性的雛形。
人與動物的共性特征又是什么呢?眾所周知,天地以自然法則滋潤眾生,對萬物無一偏愛、一視同仁。人雖貴為萬物之靈,但其與其它動物一樣均觀天地之道而擇利己之路。在此過程中,動物出于對天地自然法則的敬畏、無奈和自身生存本能的需要,產生了趨利避害、趨吉避兇的需求,伴隨著趨避往來和利、害、吉、兇之取舍,出現了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穰,皆為利往”為行為模式的各種動物活動,而這些活動往往產生兩種結果:利失而貧、利得而富,正所謂天下之物無不皆因利的得失而沉浮于貧與富的變化中。因此,始于趨利避害進而患貧而謀富的生存法則,就成為了人與動物的共性特征。
在趨利避害、患貧謀富生存法則支配下,必然伴隨著動物個體利己的自然行為表現。利己,作為左右動物在利害面前的取舍、面對貧富的選擇最根本的行為準則和活動指南,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動物個體最本能的自然屬性。
在趨利避害進而患貧謀富生存法則支配下的利己特性,是人與動物的共性特征。這種單純的利己生存法則,不僅是人性的原始模型,更是人性的基礎。
二、人性的本質
人類不僅具有自然屬性,還具有社會屬性,人類的社會屬性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換句話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個體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與其關聯的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不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聯系和關系的總和。人個體及其社會的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人在利己的同時必須自覺的兼顧利他。
原始的利益驅動和最大化追求雖然對人類文明的推動起著靈魂作用,但是這種單純的利己生存法則,必然導致人類在趨利避害和患貧謀富過程中的不擇手段、以強凌弱、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的爭斗,所以單純原始的利己,某種程度上將嚴重制約人類個體和社會的發展。因此,不任由原始的利益驅動和最大化追求自行盲目地泛濫、對個體單純利己的原始本能自覺有效的規范與約束,進而間接或直接產生利他的客觀效果。這就是人有別于其它動物的人性的本質性標志。
個體通過對自身單純利己行為自覺地規范或約束而產生了利他的客觀事實,簡稱利己兼顧利他。這就是人性的本質,簡稱人性。
1、《論貧富之道》,dpfcgirl, 2011,04
2、《本性與道德》,dpfcgirl, 2012,02
3、《貧富道德觀的四種境界》,dpfcgirl, 2012,0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