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驗,我們用一個小故事來敘述一下。有甲乙兩個地方的人,甲地人脾氣火爆,什么事說不好,就會動拳頭;乙地人正好相反,性格懦弱,遇事從來不當頭。甲地乙地人相遇,因某事口角,甲地人二話不說,上來就把乙地人胖揍一頓。甲地人事后反思,我為什么把乙地人揍了,因為我敢動手,所以我勝利了,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呢,還得主動出擊;乙地人事后也反思,我為什么被揍了,是因為我不夠冷靜,如果我當時不和甲地人口角,忍讓三分,不就沒事了?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呢,當然是忍字當頭。久而久之,甲地人每次都能欺負乙地人,慢慢雙方就養成了習慣,甲地人揍乙地人,乙地人挨揍,雙方和諧相處。
甲地人一直認為,該出手時就出手是正確的,這樣就總能揍人,而不是被人揍。甲地人的生活體驗也充分證實了這一點,就是甲地人總能欺負乙地人,雖然偶有失手,但總的來說是非常合算的。乙地人也一直認為,遇事要忍讓是正確的,這樣就能確保多數時候不被甲地人揍。乙地人的生活體驗同樣充分證實了這一點,不冷靜的那次,被甲地人揍了,自從忍字當頭,挨揍的變成了另外一個乙地人,韜光養晦雖然窩囊,但是多數時候可以不挨揍,總的來說還是非常劃算的。生活有時候就是這么諷刺,揍人和挨揍者,居然都在實際生活體驗中證實了自己的處事態度是正確的。你看,這樣多和諧!
乙地人以為自己只能挨揍,于是不挨揍成了乙地人的最高生活準則,至于揍人,這種想法從來不敢有。甲地人以為自己可以揍人,于是揍人成了甲地人的生活習慣,至于挨揍,從來沒有想過。諸位覺得我們是做甲地人好呢,還是乙地人好?
你以為自己不行,在生活中你只嘗試了一兩次,都失敗了,你發現自己果然不行,于是你心中竊喜,覺得自己真有自知之明,韜光養晦要堅持100年,這是乙地人的生活態度。你以為自己能行,于是你總想嘗試,雖有失敗但慢慢的成功越來越多了,你發現自己果然行,這是甲地人的生活態度。揍人不是一開始就總能成功的,你只要確立了這個目標,毫不動搖走下去,即便不能揍人,也好過總是被人揍。當然,揍人在道義上有虧欠,我們可以不揍人,但是我們要有可以揍人的能力。
諸位看了以上的故事,十有八九都會以為我說的是中國和米國的關系。不好意思,我說的還真不是,盡管中國和米國關系確實如此。我說的現實生活中咱們老百姓和政府官員以及精英之間的關系。
我們這些普通的老百姓呢,總想當然地以為胳膊拗不過大腿,民不與官斗,總是采取消極忍讓的態度,于是我們越來越軟弱,官員和精英們越來越飛揚跋扈。我們老百姓因為軟弱,潛意識里便期盼有一個強者來替自己出頭;而官員和精英呢,因為害怕有一天被清算,也期盼能找一個靠山。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老百姓和官員以及精英要找的靠山,居然不約而同指向了同一個目標:米國。
當有了這樣的想法,老百姓和官員以及精英,思想上和行為上離漢奸就一步之遙了。我們國家有盛產漢奸的土壤,草民以為,這土壤,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一旦我們以為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寄希望于外力,一步一步走向漢奸,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草民還有一個體會,很多人總是說民智未開,其實在我看來就是扯淡,老百姓從來都不缺乏智慧。咱們普通老百姓的毛病,我以為是不敢擔當和缺乏勇氣。缺乏為自己命運抗爭的勇氣,那來的生活境遇改善?少了那么一點公心,總害怕自己吃虧,自然少了一份擔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