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對現有秩序的動態調整,是對現行政策的改良。在貧富差距極大、社會隔閡鴻溝愈深、社會保障極不完善、貪腐盛行的時下,改革的聲音,無疑是主政者對社會呼聲的某種回應,無疑也是值得鼓舞人心的激動事;改革既是順應時代的呼喚,自然應是受到百姓的歡呼。
改革之難不全在于既得利益集團的固守,更在于能否達成社會共識,這也是我今天之所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寫下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改革,或是說之所以要改革,必是現行的某些政策或是方針已落后于時代文明訴求。直白些說,就是政策施行應當與時俱進,于是,對不足之處進行必要的改革,對舊的制度做一些必要的修補,是主政者責無旁貸的責任和應有的但當,進一步說,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為更多國民謀求福祉,理順政府的責任,做好合理分配蛋糕職責。
厘清了改革的目的和時代意義,那么再討論,如何改革,或是底層對改革的期望是那些,這些討論將有益于改革的探討,改革不應是閉門造車,達成共識非常重要,共識既包括了精英間的共識,也包括了底層間的共識,還有中間層的共識,欲取得改革成功,最妥善的方式就是達成上中下的共識,30年前的改革之所以取得可人成績,國力大幅提升,GDP位居全球第二,只因其時上中下,皆有改革的呼聲與欲望,寄望通過改革拜托貧困落后,追求國家穩定富強的訴求。當然,古往今來,任何文明的發展,必會帶來固有的“現代化后遺癥”,貧富差距拉大、社會隔閡鴻溝拉深、社會保障極不完善、貪腐盛行等現象,正是舊有模式不足的體現;于是,再次改革自然由此擺上了桌臺。
既然改革是必須的,那么如何改革,那些方面的改革容易達成全民共識至關重要,直接關系到改革的成敗。只不過,就目前所知的改革方案來看,改革的訴求不盡相同,精英的改革訴求與底層的改革訴求可謂是涇渭分明。實話說,底層對于政治改革的方向,或是所謂的中國民主化進程,頗有些霧里看花的味道,底層更為關心的是對自身權益的保障、對社會穩定的期盼、對社會保障力的傾斜度,而不是所謂的民主化進程。尤其是對所出現的所謂改革,如國企的私有化,更是不知所云,90年代的國企改革,國有資本的私有化和下崗,足以引起底層對所謂國企改革的懷疑,當時的國企改革時代背景是,其時國家已不堪重負于國企的低效,于是,其時的國企改革是是國家甩輕包袱的不得已行為。今日的國企情況與其時可謂是有著天壤之別,今天重呼國企改革,底層自有理由懷疑,是精英集團囿于利益即得關系,欲瓜分國家資本,走資本寡頭道路,是利益即得者強化利益的舉措。
改革無共識,輕言改革,或是強行所謂的政治改革或是國企改革,無疑將本已撕裂的權貴與底層之間的縫隙或是相互敵視情緒更甚。當然,底層并不是抗拒改革,而是在于改革的利益分配是在于精英還是在于底層,現實的說,在一些已達成共識的方面,如戶籍制度的改革,落實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那么,今天的改革,將一如30年前改革,取得歷史性的進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