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烏有的《計劃生育對農村家庭和諧的影響》一文后(以下簡稱《影響》),一句話不吐不快:這是一篇典型的屁股決定腦袋之作!簡單的講,作者以給當前的“計生”涂脂抹粉,以掩蓋一胎化對農村的帶來的嚴重后果為立場,無視現實,沒話找話說,瞎話當真話說。
以下分析。
關于家庭和睦問題。
《影響》聲稱,計生后,農村“家庭規模縮小、家庭矛盾減少.....家庭規模的縮小,大大簡化了家庭關系.....因此,家庭矛盾自1990年代以來已經明顯減少.....家庭不和諧的因素明顯減少”。他的邏輯翻譯過來就是:家庭人越多,家庭關系就越不和諧,矛盾就越多。
話能這樣說嗎?!
照這樣看,鰥寡孤獨,家庭最和諧!就剩一個人了,什么多余的家庭關系都沒有,還不夠和諧?要是就剩兩口子,上無老下無小,那也很和諧!千萬別說什么,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兒孫繞膝天倫之樂等等,多了父母、孩子,難道不是多了父(母)子(女)關系? 難道不是復雜了家庭關系?難道不是增加了父(母)與子(女)摩擦的可能?
有云,“父母皆禍害”,看來不是妄言。所以,要想家和諧、家人必須少!
《影響》上述觀點的荒謬有二:
第一,錯誤地判斷了家庭矛盾產生的原因。家庭矛盾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但是,并不是家庭成員越多,矛盾就會越多!家庭矛盾的產生,取決于財富生產分配,取決于社會文化習俗,取決于家庭教育管理,跟人口多少沒有必然聯系,這些事情處理好了,幾十上百口的大家庭都能和睦,反之,就算是兩口子,照樣整天內斗。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是多生,大的家庭(相對于現在)一直是主流,難道說千百年歷史中,中國的家庭關系一直都很惡劣?家庭矛盾一直都很突出?
《影響》說:“家庭矛盾自1990年代以來已經明顯減少”,怎么,只敢比較1990以來?怎么不去比比1960、1970年代?怎么不去比比那個家家都有好幾個孩子的年代?誰敢拍胸脯說,現在的家庭普遍比三十、四十年前更和睦?把家庭關系和諧與否,片面地用家人數量來衡量,實質就是“把人當做負擔”的荒謬思維的延伸,在這種思維下,一切問題的產生,都是人多導致的,只要人少,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照《影響》的邏輯,夫妻之間的矛盾該怎么解決?哪個敢說夫妻之間沒矛盾,那么,是不是要避免夫妻鬧矛盾,就要提倡不結婚?
第二,以點帶面以偏概全。在《影響》看來,婆媳關系妯娌關系難以處理,人少了,這種關系就少了,家庭自然和諧。然而,衡量一個家庭真正和諧的,不僅僅只有婆媳關系妯娌關系,兒孫滿堂和孤枝單葉,誰和諧?兄弟姐妹相互扶持跟自家單打獨斗,誰和諧?兩口子養七八個老人跟幾家人合力贍養,誰和諧?只看到家庭成員少了可能會減少家庭摩擦,卻看不到家庭成員少了,會連帶造成一系列其他問題,給家庭和諧造成重大影響。
事實上,《影響》也承認:“家庭關系的簡化在減少家庭矛盾的同時,也大大淡化了傳統家庭的濃濃親情......因此,荊門農村老人自殺非常普遍”。一個“農村老人自殺非常普遍”的地方,《影響》居然三倒騰兩倒騰,描繪成了“農村家庭和諧”的樣本。整個《影響》一共只調查了德陽、荊門兩處,自己都把50%的證據說成“自殺普遍”,這算哪門子“和諧”?
更搞笑的,《影響》說:“需要人們在家庭之處找到情感與精神的慰藉,否則也容易產生情感危機,帶來家庭的不和諧與社會的不穩定”,還給出了種種法子,什么茶館、廟會、文化活動中心等等,說白了,就是指望讓老人多跟其他人接觸,多跟社會聯系,把這個,作為“彌補計劃生育給老人帶來的精神情感慰藉空缺”的法子。那我就奇怪了,按你說的,人家在自家,跟家庭成員都要鬧別扭,怎么到外面和人接觸就好了?跟自己家人交流就是矛盾多,在外面找別人交流就是情感依托,有這個道理?聯系自己家人越多,就矛盾越多,聯系外面朋友越多,就越幸福----胡說八道嘛!
跟外人接觸會產生朋友、鄰居關系,朋友越多關系越多,難道不是復雜了老人的關系網?難道不是促使老人和更多人交流?難道不是增加了矛盾產生的可能?如果說這種社會關系是老人“情感與精神的慰藉”,難道說,帶有血緣、親情的家庭關系,反而不如與外人交流的關系?莫非,跟自己家人都搞不好關系,卻要寄希望在外面廣交善友,才可獲得精神依托,有這可能?
說穿了,就是《影響》自抽嘴巴!他很清楚,衡量家庭和諧、老人幸福的關鍵,是“感情”而不是“人口”,但是為了給計生導致的人口減少找辯護,昧著良心胡說八道,把“家庭關系少了”當做功績吹噓。到頭來又沒辦法化解關鍵的老人情感空虛問題,就只好回過頭來鼓吹老人多交朋友增加人際交流........
一邊說接觸家人少了,就沒矛盾了;一邊說接觸外人多了,就情感有寄托了。橫豎都是不講理!
《影響》的思維,是典型的懶政、惰政、怠政!因為某某問題表現在人身上,那么就通過把人口減少來解決問題。手上有凍瘡,就把手砍掉,這樣以后手上再也沒有凍瘡了......
關于農村養老問題
在談到養老問題時候,《影響》的觀點無知到讓人驚駭。在它看來,“養老方式由主要靠子女變為主要靠自己與配偶......而且這種轉變并不是意味著老人福利的下降。”,給出的理由之一居然是“德陽.....大多數75歲以下的農村老人可靠農業生產自養。”。我的天!到現在,全國的人均壽命不過75歲,而且農村比城市還要低12年!(http://news.china.com/zh_cn/news100/11038989/20051117/12858111.html),農村的平均壽命才多少?《影響》的意思是,農村老人的養老,就等于活到死、干到死!這叫做幸福的養老生活?這就是《影響》給農村老人描繪的“老人福利”?
是的,我相信很多地方農村都有75歲以上的老人,但是全國人均壽命數據在那里擺著,就算某個村都是百歲老人,也沒辦法否認全國的一般情況。
是的,我相信很多70多的老人都有生活自理能力,甚至還能干些農活,但是他們“能干活”,不代表他們“想干活”,更不代表我們有理由讓他們“去干活”。特別在農村,你的長輩辛苦一輩子上了70歲,就算他還有力氣下田,你作為晚輩就狠的下這個心?你就忍心讓他靠著自己干活養活自己?恐怕只有在《影響》里面的“和諧家庭”,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
所謂的現代社會、幸福生活,不能總想著怎么利用老人的勞動力,讓老人去體驗“不勞動不得食”。社會發展讓老人壽命提高了、身體健康了,是要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享受晚年,而不是為更多的去使用他們的勞動創造條件。要說過去生產力低下,社會保障不完善,老人年紀大了也只能被迫勞作,到了現在,還在指望高齡老人自己養自己,還在掩飾家庭養老缺失的嚴重影響,有一丁點良心嗎?
《影響》還說:“計劃生育也大大提高了農村老人的自養能力。因為農村夫婦只生一個小孩,就意味著他們在50歲前可完成對子女的撫養教育責任和履行完幫助子女成婚的義務,在50歲左右就可為自己的養老儲蓄了。荊門、德陽農村的大多數老人在50歲左右開始存錢,正常情況可存15年,累積可存 3-5萬元,如果不生大病,就足夠自己在農村度過余生了。而且與成年子女分家的中老年夫婦更容易產生相依為命的感情,在患難時相互扶持。”
第一,什么叫“如果不生大病”?《影響》心目中的老人死亡,莫非都是“坐化”的?都是不疼不癢的?說穿了,那就是這種模式的養老,老人是不能生病的!否則,一切牛皮立刻拆穿。這就好比老師教育學生:我教的解題辦法絕對管用,只要不碰上難題.......
由于計生,導致家庭養老無法實現,逼迫老人不得不靠自己養活自己,連病都不敢生。《影響》居然將其形容為“計劃生育也大大提高了農村老人的自養能力”,厚顏無恥真是沒有極限。照這樣說,有的人由于雙手殘疾,被迫用腳來寫字、吃飯,《影響》作者是不是要說“雙手殘疾大大提高了他的腳部靈活能力”?你想要這種靈活嗎?
第二,什么叫“更容易產生相依為命的感情”?難道那些兒孫繞膝的夫妻,反而不容易產生相依為命的感情?難道這些夫妻遇上患難了,反而不會去互相扶持?哪個天才來證明一下:孩子多了,兩口子感情就會差?!
某對夫妻兒女稀少,臨老遇到事情兩口子只能互相依靠,《影響》就把這叫做“相依為命、相互扶持”,那反問一句,如果他們兒孫滿堂,此時都來幫忙,用得著展示這種類型的“相依為命、相互扶持”嗎?
為什么有些無兒無女的夫妻看似更加關系緊密?那是因為他們沒法子!是被逼的!沒有子女沒有其他家人,還能怎么樣?你以為人家在滿懷喜悅地給你秀恩愛啊?
非常簡單的常識,屁股坐歪了地方,于是整個文章就成了典型的無腦之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