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國兩會后的中外記者會上,溫總理所講的最后一段話特別動人:
在我擔任總理期間,確實謠諑不斷,我雖然不為所動,但是心里也不免感到有些痛苦。這種痛苦不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痛苦,而是我獨立的人格不為人們所理解,我對社會感到有點憂慮。我將堅持人言不足恤的勇氣,義無反顧地繼續奮斗?! ?/STRONG>
這段話之所以令人想到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是因為溫總理引用的“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正是偉大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對屈原的人生悲劇的評價用語。司馬遷說: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見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屈原的痛苦就在于盡管他竭忠盡智對待楚懷王,但在小人的挑撥離間之下,卻只得到懷疑和誹謗?,F在溫總理講他的痛苦不是屈原的這一種,首先當然是因為所處的時代和處境特別是人物的立場各方面都不可能相提并論,因為溫總理既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負責人,又是一名無產階級先鋒隊隊員。用溫總理的話來講,他有著獨立的人格,而不是像屈原那樣將自己的人格附屬于楚懷王。雖然在表面現象上,無論是古代的屈大夫還是今天的溫總理,都面臨著“謠諑不斷”帶來的痛苦,但在對待謠言的態度上,溫總理和屈原也有本質的區別。屈原是“能無怨乎”且發之為《離騷》這樣的杰作,溫總理則是以獨立的人格和無畏的精神,“堅持人言不足恤的勇氣,義無反顧地繼續奮斗”。
時代不同,處境不同,人格不同,意志不同,這些因素都決定了溫總理雖然有和屈原《天問》題材相近的《仰望星空》,但終究不愿把自己面臨謠言的心境等同于屈原。這也是時代和社會特別是人物的理想和信仰使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