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制度設計,無非是要規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其中,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可以劃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共享模式;第二種,是交易模式;第三種,是強制模式。第三種,通常是奴隸社會的模式;第二種,通常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模式;第一種,通常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模式。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采取混合模式,同時使用共享模式、交易模式和強制模式。其中,對內主要是共享模式;對外主要是強制模式。理論上,全世界均以交易模式為主要關系模式。
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后,中國試圖建立對內共享和對外交易的混合模式。但是,由于殘酷的外部封鎖,僅僅建立起來簡單的內部共享模式(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共享模式),而無法建立公平的對外交易模式。過于簡單的共享模式,往往忽略勞動者勞動價值的差異,致使高端勞動者積極性喪失,從而導致全員勞動生產效率遞減。同時,由于無法實現公平的對外交易,剩余生產力無法釋放,整體發展速度受到影響。所以,最后,中國還是選擇了改革開放。改革的主旨,就是建立內部交易模式;開放的主旨,就是建立外部交易模式。改革的理想結果,就是先用交易模式替代共享模式;然后,再由交易模式轉向共享模式。鄧小平理論的一般論述,就是這個意思。但是,現實與理想是兩回事。中國尚未建立起規范的內外部交易模式,卻已經開始向強制模式過度了(維穩的涵義)。失控的權力和強勢的資本,開始介入交易的各個環節,并獲取不合理的暴利。并且,權力擁有者和資本擁有者,在合謀尋求強制模式的制度化安排。這就是一些學者所謂的“頂層設計”的本質。
一般而言,交易模式需要私有化和市場化作為前提條件。所以,鼓吹交易模式的人,習慣于將一切問題歸結為私有化不徹底和市場化不充分。在中國,鼓吹交易模式的人們,認為所有交易模式的失敗,都是過去共享模式影響的結果。所以他們將改革簡單化為,徹底的私有化和徹底的市場化,也就是徹底根除共享模式。世界銀行的報告就是這種邏輯的系統論述。這種邏輯正確嗎?事實上,中國的私有化比例和市場化程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了。事實上,就私有化絕對比例和市場開放程度而言,中國已經遠遠超過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了。甚而至于,中國已經出現了過度私有化和過度市場化的問題了。請注意,中國交易模式的問題,是中國的私有化和市場化存在不規范的問題。私有化沒有真正合法化;市場化沒有真正規范化。換句話說,中國交易模式的問題,不是比例和程度問題,是管理水平和制度建設的問題。簡單一點兒說,中國交易模式的問題是被強制模式滲透的結果,而絕非共享模式殘存的問題。有些中國人,有意或無意地偷換概念。他們一再將中國的改革方向引入歧途。
有意思的是,美國等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非常重視本國私有化的邊界(很多領域嚴禁私有化),非常重視本國市場化的底線(很多領域嚴禁市場化),他們在國內越來越強調實現高水平的共享模式(通過大規模財政轉移支付實現)。當然了,他們在國外推行強制交易模式,為此不惜發動一場又一場戰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如鄧小平理論的設計,在建立比較完善的交易模式后,開始轉向更加理性的共享模式。
然而,在中國,共享模式被刻意污名化了,成為了國際強制模式和國內強制模式的代罪羔羊。利益集團將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說成是共享模式的問題,不遺余力地鼓吹無限度地私有化和市場化,為國內外強權介入中國市場獲取暴利提供輿論掩護。這種掩護,面臨國內外有識之士的嚴厲質疑,他們便發出“血路”和“死路”的威脅。
筆者是合理私有化和規范市場化的贊同者。筆者認為,在人類的特定歷史時期,必須接受采用混合模式的現實。在發展的必要時期,可以采取以交易模式為主的發展模式。但是,筆者反對走極端。過去,筆者反對走極端共享模式,現在筆者反對極端交易模式。當然,筆者更加堅決地反對在國內實行基于權力和資本的強制模式。基于權力和資本的強制模式是新井田制,它可以將全體國民淪為新型的奴隸。
中國改革的方向是,在不斷完善交易模式的同時,建立基于財政轉移支付的共享模式。請注意,這將不同于生產資料完全公有制下的共享模式。事實上,從巴黎公社到北歐的社會主義實踐,人類慢慢地找到了更加適合人類自然歷史特征的共享模式。
無論是完善交易模式,還是建立共享模式,都需要全體國民的共同參與。偉大的智慧來自于基層,偉大的力量來自于底層。必須真心實意地相信群眾,必須時時刻刻地依靠群眾。不要通過“高層論壇”來搞“頂層設計”。所謂“高層”、所謂“頂層”,會嚴重脫離群眾,會嚴重脫離實際。當年革命不能靠洋人,今天改革也不能靠洋人,改革需要人民的支持,改革需要社會共識。
改革的方向,可以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讓人民得幸福。搞改革的人,就是要為人民謀幸福。為人民謀幸福,真正需要的是立場,而不是天花亂墜的理論。改革的方向,就是立場的試金石。改革的終極指向,是建立適合國情民意的共享模式。共享模式,當然要討論如何分蛋糕的問題。若非如此,改革的方向就一定有問題。試想,不是為人民謀幸福,那是為誰謀幸福?古今中外,可有一家理論證明了,私有化可以提高國民福利?不積極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形成的共享模式,卻非常積極地破壞生產資料公有狀況的共享模式,這是為人民謀幸福嗎?那個自稱為幸福的地方,人民真的很幸福嗎?
注:
1、 謹以此文紀念鄧英淘先生。
2、 推薦閱讀舊文《論占有價值》和《由共產到共享》。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