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雙軌制不公,必須著眼于企業職工整體
關于養老金雙軌制問題,從04 年春天的兩會,就有人大代表正式提出了提案,至今已八年之久,并沒有得到解決。今年兩會前,人民網在征求網民提案時,在三十萬網民提出的諸項問題中,排在最前面的又是這個問題。這樣一個關乎國計民生,關乎縮小分配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正,關乎社會穩定的問題,自然受到億萬人民的關注。然而,從人事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先生的兩會答記者問中,人們不禁再一次感到失望,再一次感到這個提案的解決難了?! ?/p>
首先尹蔚民先生講,這是歷史遺留問題,這個說法也是人事保障部反復多次講過的。對于尹蔚民來講,他是08年當人事保障部長的,這當然是歷史遺留問題,不是他搞的,這一點我們表示理解。然而,對于人事保障部就不是什么歷史遺留問題了。人事保障部也是改革年代中組建的么,企業職工養老金改革辦法就是改革后的人事保障部在九五年出臺推行的,而且速度之快,決心之大,態度之堅決是其他改革不可比擬的。這個改革像是一把刀,一下子就把城鎮社會分成了兩大塊,把原同是國家干部的干部隊伍分成兩大塊,從政治上講,造成了廣大企業職工和國家機關干部的矛盾,造成了國家機關干部迅速地脫離廣大群眾,造成了廣大企業職工群眾和國家黨政機關的巨大鴻溝,這是對黨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的重大破壞。從經濟上講,分成兩大塊的結果,造成了養老金分配的越來越大的差距,造成了社會的貧富差距迅速擴大,造成了廣大企業退休職工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成為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實踐證明,這是一項禍黨禍國殃民的改革,是改革中的巨大失誤,這項巨大失誤的始作甬者就是人事保障部。按鄧小平說的,摸著石頭過河,當然不可避免出現失誤,只要認賬,只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及時糾正,再改過來廣大人民群眾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八年過去了,人事保障部仍在堅持失誤,拒不改正,到現在反說是歷史遺留問題。自己親手制定又親手干的事情怎么算是歷史遺留問題呢?尹蔚民先生是08年后接手的,制定和推行的責任可以不負,但到08年時,雙軌制弊端已經顯現無疑,既然是后接手的,不是你在任時搞的,超脫一些,知道不對,就應該出以公心,聽從社會各界呼吁,態度鮮明地予以糾正,可時過四年了,還不見動作,仍在堅持,究竟是何原因,應不應該問責一下,是不作為,還是有其他顧慮?就算是歷史遺留問題,我們知道,所謂歷史遺留問題是個中性說法,大凡歷史遺留問題既有對的,應該堅持,也有錯的,應該予以否定和糾正,當然也有半對半錯的,那就應該堅持對的一面,糾正錯的一面。然而,從尹先生的嘴里,我們既沒有聽到是對的,如何堅持,也沒聽到是錯的,如何糾正,聽到的是“歷史遺留”這樣模棱兩可的態度,這不能不讓人懷疑人事保障部對億萬群眾深惡痛絕的這一重大失誤到底持什么態度?這一點很重要,關系到人事保障部解決雙軌制問題的決心和誠意?! ?/p>
在改革開放之前,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執行的基本是一個標準,不存在所謂養老金雙軌制問題,相互間差距也不大,還因為企業人員退休前的工作環境、勞動條件等原因,工資略高于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退休后的養老金也略高一點,廣大退休人員沒有什么意見。只是九五年后,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改革辦法出現后,由于企業執行的是改革后的新辦法,才出現了企業和公務員事業單位退休職工的差距逐漸拉大?! ?/p>
一項涉及國計民生的大的方針政策出臺以后,應該有利于國計民生,得到最廣大的群眾擁護和理解,才能得以貫徹和執行,在執行當中再根據少數人的利益進行微量適當的調整,以求最大限度的滿足社會。而現行的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辦法從開始執行那天起,就遭到了全體企業職工和大多數社會各界的質疑和反對。首先,這項養老金改革斟對的是企業廣大職工,而不涉及機關事業單位,這就不難使人有一種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專門對下層老百姓開刀的感覺,這樣一種制度對誰有利,公正不公正就不難看出了。其次,制定這個辦法的指導思想是國家拿一點,集體(企業)拿一點,個人拿一點,結果是企業拿20%,個人拿8%,合計28%,這個繳費率在國際上也是最高的。而公務員事業單位全部是國家承擔,個人一分不拿,這無形當中就使在職的職工收入降低了一大塊,因為企業負擔的20%也是職工創造的利潤,如果這部分不上繳,工人的收入肯定會增加一部分,這實質上等于職工上繳的已不是8%,而是更多了,拉開企業退休職工和公務員事業單位退休職工收入差距從這里已經開始了。接著,公務員事業單位的退休金是隨著在職人員工資的調整而調整,從95年后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工資 ,隨著國家GDP的增長,在擴大消費和共享成果的口號下經過了幾次大調整,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也隨之調整了上去,而這期間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卻始終沒有上去,始終滯后于GDP的增長,自然,退休職工的養老金也無緣跟著向上調整,這又拉大了一個距離。最后,在所謂的七連調中,因為要向高工等傾斜,而傾斜是在10%以內解決,這就使企業普通退休職工和退休高工的之間距離拉開了,雖然沒有解決高工和公務員的差距,卻在實質上進一步拉大了普通企業退休職工和公務員事業單位退休職工的差距?! ?/p>
到目前為止,企業退休職工同公務員事業單位的退休職工養老金差距越來越大,達三到四倍之多,造成了嚴重的社會不公,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穩定。實踐證明,這一制度是禍國殃民的,執行這一制度是極大的失誤,必須予以全面否定,這已是社會各界共識。但是尹蔚民先生沒有堅持民意,從他的話里,我們沒有聽到一句否定的意思,反而從他的另一句話“主要是高工問題”,使人感到這個給廣大職工帶來嚴重不公,給社會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的嚴重失誤,只要把高工問題解決,還是正確的,好的,還要堅持下去的意思。聯想到前些日子胡曉華付部長講的,大多數職工還是滿意的話,不難使人感到人事保障部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繼續堅持這個嚴重失誤而不悔了。這不能不使人感到極大的疑惑,人事保障部置億萬人民的呼聲于不顧,一意孤行,其用意何在?
尹蔚民先生談到雙軌制的弊病,輕描淡寫的說“問題主要是高工”。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養老金執行老辦法當然不存在高工問題,那么,這高工問題當然就指的是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問題了,聯想到幾次調整企業養老金向高工傾斜和前些日子胡曉華付部長講的廣大企業退休職工還是滿意的那句話,意思再明白不過了,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辦法的問題,主要是高工們不滿意,高工問題解決了,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辦法就完善了,就應該堅持下去,這是改革的成果。
事實是這樣么?人事保障部要是這樣理解問題那就大錯而特錯了。這項所謂改革造成的是全體企業退休職工和公務員事業單位退休職工的巨大差距,侵犯的是全體企業退休職工的利益,絕不僅僅是企業的高工。廣大企業職工是創造社會效益的主力軍,他們成年累月地工作在生產第一線,社會言主義的經濟基礎是他們構建起來的,社會財富是他們用雙手和汗水換來的,特別是已經退休的企業老職工,他們在改革開放以前,實行的是低工資、低福利,他們創造的利潤全部上繳了國家,國家用企業上繳的利潤發展國民經濟,搞國防建設,支撐國家機關的龐大開支,最應該享受國家免費養老的應該是他們,而不是機關事業人員。從勞動條件講,他們和機關工作人員和事業單位職工比起來,他們的勞動條件是差的,環境是最艱苦的,特別是那些高溫高空,礦山井下,化工冶煉,露天野外,石油鐵路,苦臟累險的崗位,條件尤為艱苦,安全風險尤大,就是那些廠房車間里工作的職工,也要承受三班倒生物鐘倒置的痛苦。他們實際上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和血汗為共和國換取財富。從勞動對象講,企業職工的勞動對象是實實在在的,不動手,不動腦,不流汗是完不成的,勞動對象決定他們付出的勞動強度要比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高得多,傷亡風險系數大的多。勞動環境差,勞動強度高,傷亡風險系數大,決定了他們在相同的勞動時間里,身心健康生命體能的耗損要比那些勞動環境、勞動條件相對較好,勞動強度低的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大,勞動體能耗損的快,而養老金是對勞動者在從事社會生產勞動中所耗損的勞動體能的補嘗,這就是國家規定一些特殊勞動崗位可提前退休享受養老金的原因,用老百姓的話說,他們老得快。同樣的道理,國家規定女姓職工提前五年退休,也是考慮女姓的生理條件決定勞動體能不如男姓,還承擔生養下一代,喪失勞動體能比男姓要快,要早。資料顯示,企業職工的因公傷亡率遠遠高于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其平均壽命要比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短得多。按照勞動力生產應用更新置換原理,這樣一個勞動環境最差,勞動條件最差,勞動強度最高,安全風險大,用縮短生命作為代價為社會創造了財富,對社會貢獻最大的群體,在他們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應該得到最好的補嘗,受到最好的待遇,改革前企業退休職工的待遇略高于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職工就體現了這一點??墒瞧髽I養老金制度改革卻剝奪了他們應得的權力,讓他們的養老金最少,只相當于那些相對勞動條件優越,勞動環境優越,勞動強度低,安全風險小的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職工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個煉鋼爐前工不如一個小車司機,三個礦山井下的礦工不如一個清掃工,三個車間主任不如一個坐機關的職員,三個文革前的干部不如一個小學老師,從而使他們的養老條件最差,陷入了勉強糊口的社會最底層,這既違背了勞動力生產置換的原理,也違背了社會公平正義,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這都是不合理的。這個不合理、不公正,是廣泛的,普遍的,是對整個企業職工的,是涉及到每個職工和家屬的,涉及到千家萬戶的,決不是僅僅涉及這個群體中的某幾個人或者某部分人,這才是問題的要害,這才是雙軌制成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根本原因,理所當然的遭到了全體企業職工的否決,理所當然的被社會各界所唾棄?! ?/p>
做為企業退休高工,由于是這個群體中的一部分,也跟著愛了害,三個高工不如一個清掃工。由于他們是這個群體當中有高級職稱的部分,由于他們的高級職稱和機關公務員有相似之處,由于他們當中不乏能上網、善于表達個人意愿的人,自然更容易受到關注,受到各界的同情。但是不能上網,不善于表達不等于就是滿意了,表達有各種形式,有上網式,有發表文章演說式,也有街頭巷尾飯后荼余式,有沉默不語式,還有街頭抗爭式,各有各的辦法,此時無聲勝有聲,于無聲處聽驚雷,難道非要他們象美國的99%學習,走上街頭游行抗爭才表示他們不滿么?事實上,高工們的上網,高工們的善于表達,他們對社會的呼吁,已經代表了廣大企業職工的不滿意,起到了讓社會關注企業退休職工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作用,他們決不僅僅代表他們自己。如果按照尹部長的話說,主要是高工問題,那問題就簡單了,只對高工繼續傾斜下去,傾斜到一定時候,讓高工也達到相應公務員水平,問題就解決了。錯!企業養老金改革辦法是對廣大企業職工整體的不公,高工只是其中一少部分人,高工問題的解決,并不等于企業養老金不公問題的解決。
高工的問題當然要解決,然而決不是高工問題解決了,整個企業退休職工的問題就解決了,廣大退休職工就滿意了,就和諧了,就穩定了。每個現代企業都是一個有機整體,從廠長到工人都是按照企業內部的崗位嚴格分工的,缺了每個環節都不行,缺了每個崗位都運轉不起來,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有機的,缺一不可的,是平等的。雖然有責任大小,技能高低,經驗多少之分,但這種差別必須控制在能夠適應企業正常運轉要求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每個職工在崗時都具備了他所在崗位所要求的技能和經驗,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缺了高工不行,缺了中低工程技術人員,缺了行政管理人員也不行,缺了崗位工人就更不行。如果按照主要是高工問題這個邏輯解決問題,那少數能活到那時候的高工們也可能滿意,但是,那些被排除在外的大批的中低工程技術人員,那些“我是黨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無職稱的行政干部,那些部隊轉業干部,那些工人出身的干部,更不要說廣大普通工人,他們能滿意么?這樣做,廣大企業退休職工能通過么,廣大在職的企業職工能通過么?社會各界能通過么?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改革辦法帶來的社會不公能解決么?這一社會不穩定因素能消除么?顯然不能,那勢必意味著在企業退休職工中又出現了新的雙軌制,又出現新的不公平,社會又出現了新的不穩定,這不又是在禍國殃民么?
社會各界提出的是整個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不公問題,是勞動條件差,勞動強度高,安全風險大,對社會貢獻大而得不到公平對待問題,不是企業高工問題,高工只是這個群體極少的一部分。無論從勞動條件,勞動強度,安全風險系數,其他職工和高工基本上是一樣的,要說有區別,那是普通職工比高工勞動強度更高,風險更大。從理論上講,養老金應該是不考慮退休前的職務身分的,因為那些高官高管高工們即使在崗時有特殊技能,有突出貢獻,他們在在職期間享受的崗位工資、各種獎金津貼已經做了相應報酬。所以,要想解決雙軌制的不公問題,必須著眼于企業退休職工的整體?! ?/p>
提出雙軌制“主要是高工問題”的人,不是糊涂,就是別有用心。其糊涂在于不了解下層民意,不了解企業,不了解社會,高高在上,胡說八道。其別有用心在于維護既得利益,在于堅持“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封建意識,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感到當年是同學、同事,一樣的人、一樣的學歷,看看自己,再看看人家,自己的這么高,人家的那么低,又聽到反對雙軌制之聲各處迭起,不免心虛,擔心自己也被拉下來,于是不得不說企業的高工問題要解決,其目的不外乎是為了讓自己的既得更穩定,更扎實,更心安理得。更有甚者,是把企業的職工看成是下等人,下等人就要下等待遇,退休前是下等人待遇,退休后就應該是下等待遇,將來到了閻王爺那里也要下等,于是乎,就要頑固堅持雙軌制。迫于那些高工會上網,老提意見,鬧得耳根子不靜,民怨鼎沸,為了息事寧人,干脆把他們提出來,傾斜一下,加以撫慰,既收買了這部分人的心,又免得他們再鼓噪,而且是面打籮里轉,在10%里解決,不多花一分錢,何樂而不為!于是就有了主要是高工問題的理論,就有了傾斜動作。
還有所謂“解決雙軌制不公要等公務員養老改革”。這個提法也很難讓人理解和接受。企業養老金改革辦法帶來的社會不公為什么一定要等公務員事業單位養老金辦法的改革,他們之間有什么必然聯系?是想用公務員改革來降低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退休職工養老金水平使之和企業拉平么?不像,據說還沒有試點,反對聲音就一浪高過一浪,而且都是來自上層,包括政策制定者,據說標準降低了,要影響在職公務員的積極性,要造成大批現職公務員提前退休。這也是事實,本來么,到嘴的肉誰愿意吐出來,何況是用自己的刀削自己的巴,決策人物現都已五十多了,再過幾年也退休了,要是現在降下來,幾年后吃虧就輪到自己頭上了,自然要抵制,要反對,就是改也要反復斟酌,怎么對自己有利才行。于是又聽說,公職人員的改革就高不就低,不會降低收入。既然不降低,那差距怎么拉平?再說,不降低,自然就是在原基礎上改了,那就令人懷疑了,是不是改完以后不降反升了呢?從前段企業養老金改革是向老百姓開刀,有利于上而不利于下的實踐結果,這是非常有可能的。那樣的結果,豈不是南轅北轍,差距更大了,解決雙軌制不公的目的豈不令人懷疑了?話又說回來,當初改企業職工的養老金不怕拙傷職工積極性,現在改公務員的為啥就怕拙傷積極性?改企業職工的不怕降低標準,改公務員的就怕降低標準呢?改企業職工可以就低不就高,而改公務員的,就非得就高不就低呢?也罷,降也好,升也好,就算是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改革辦法出臺,這個問題就得到完滿的解決,那么,八年了,網上批,人大提,老百姓大街小巷成天罵,一場抗日戰爭都打完了,什么頂層設計不能完?為什么還是拿不出來?對企業職工的改革為什么那么快就拿出來,推行的速度那么快?
說到這里,尹部長大概有委屈,不是有了七連調,今年還要八連調么,我們不是一點工作沒做。是的,你們是搞了八連調,調來調去,讓企業養老金替代率由85%調到了40%,而國際上規定最低是55%。你們大概忘記了計算一下,去掉物價漲幅,去掉所謂的傾斜,真正到廣大退休職工手里,還能剩多少?這剩下的一點點,再對比一下公務員事業單位的悶調,各種明補暗補,其替代率已經由85~90調到了90%~107%,究竟是拉大差距還是縮小差距了?這個簡單的數學題那些善于搞頂層設計的精英們應該會算吧?! ?/p>
說到底,企業職工關心的不是公務員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改革,關心的是如何縮小差距,讓企業退休職工也能享受同等待遇,實現社會公平。那邊既然不降反而有可能升,那就盡快把這邊的待遇提起來吧,歷史遺留也好,改革的失誤也好,欠賬總是要還的,晚還不如早還,早還早主動,早還人民早感謝你們。提起來后,你們降我們也跟著降,你們升我們也跟著升,只求公平正義就行。然而,我們看不到這樣的前景,看到2012年還是10%左右,還是向高工傾斜,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人事保障部解決這個問題的誠意了。
綜上所述,雙軌制不是歷史遺留問題,是改革當中的失誤,給億萬企業退休職工和家屬帶來了苦難,給幾千萬企業在崗職工帶來了后顧之憂,給社會帶來了巨大不公,是重大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它給改革抹了黑,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抹了黑,這一失誤必須糾正,必須盡快糾正,必須徹底糾正,這是億萬民眾的正義呼聲,是億萬民眾的迫切要求。改革中出現的問題還要用改革來解決,人事保障部要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真正勇于改革,就不要推三過四,環顧左右而言他,就不要輕描淡寫,避重就輕,原地踏步,就不要光給人民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泡沫式的希望,而是要下定決心,拿出誠意,迅速動作,見效果于社會?! ?/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